6月6日,據臺灣經濟日報消息稱,臺積電為擴大2nm芯片產能,將在中清乙工建設半導體產業鏈園區,預計投入1萬億新臺幣,約等于2290億元人民幣。
(圖片來自:臺積電官網)
早在今年4月份,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就對臺積電2nm芯片的發展作出了展望,他認為2nm將會是最成熟與最適合的支持客戶成長的技術,而這個制程的芯片預計最快2025年實現量產。臺積電在2nm制程上帶來了不少新技術,例如Nanosheet / Nanowire 的晶體管架構、高遷移率組和全新的2D材料。而在2D材料方面,臺積電宣稱已挖掘到石墨烯之外的新材料。
臺積電在今年憑借良好的良品率和優秀的產品質量收到了不少廠商的橄欖枝,就連與三星深度合作兩年之久的高通也選擇在年中這個時間點投向臺積電的懷抱。目前看來,在4、5nm這一代的制程上,臺積電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芯片之戰,輸贏只在一時。早些時候,三星宣布了將建成用于量產3nm芯片的全新圓晶廠,預計本月開始流片,年底將產出首款商用級別的3nm芯片。
雖然臺積電對于2nm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但與ASML的一些消息還是看出了些許端倪。早前荷蘭光刻機制造商ASML發布全新一代NA EUV光刻機,在公布合作廠商時,作為業內龍頭老大的三星與臺積電都不在名單中。有業內人士懷疑目前市場對于2nm的需求不大,導致臺積電與三星都不敢妄下訂單,畢竟NA EUV光刻機一臺的售價已經漲到了4億美元或以上,再加上今年不少手機廠商訂單減少,未來的市場環境難以預測。
臺積電想要保持技術的領先地位,在資金投入和技術儲備上缺一不可。臺積電第一季度凈利潤只有 2027.33億新臺幣,砸重金投入1萬億新臺幣對于臺積電自身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不過往好的方面想,臺積電在今年下半年幾乎壟斷了移動端芯片市場,盈利應該會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