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最新文章 無線無源遠距離可重構安全傳感終端設計 為提高無源物聯網安全性能,常在傳感設備中加入加密算法。而傳統無源傳感終端的加密算法常采用偽隨機數實現,其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且現有產生真隨機數的方法需專用真隨機數產生電路,其開銷大,不適用于無源傳感終端。同時,現有無源傳感終端的加密算法不能重構,變換方式少,安全性很難進一步提升。為此,設計了一種無線無源可重構遠距離安全傳感終端,其采用MCU實現標準RFID通信協議,代替專用RFID芯片,能根據各種應用場景修改MCU代碼,從而實現傳感終端可重構功能;基于射頻信號和ADC殘差的兼容型真隨機數發生器產生真隨機數,無需專用電路;采用增強型可重構加密算法,結合真隨機數極大地提升了傳感終端安全性能,同時,采用多源能量收集電路架構,提升了終端接收靈敏度,從而實現傳感終端的遠距離通信功能。 發表于:7/17/2025 防火墻安全策略配置與分析方法研究 提出了一種基于流量數據的防火墻安全策略配置與分析方法,首先進行流程數據采集,然后基于攻擊和惡意代碼特征庫以及規則特征庫展開流量檢測,對流量數據進行特征行為匹配,標記異常流量數據,接著基于異常流量報警信息生成防火墻安全策略并進行阻斷以實現策略自動生成。最后提出安全策略分析的規則及流程,實現防火墻安全策略優化建議的生成,以輔助管理員完成安全策略配置及優化,提升運行維護效能,滿足系統快速開通、策略動態調整等場景下的快速響應需求。 發表于:7/17/2025 基于Dilithium的可追蹤環簽名方案 傳統基于數論難題的環簽名方案面臨嚴峻安全威脅,且完全匿名的特性易被濫用于非法活動。可追蹤環簽名作為環簽名的變體,在滿足匿名性的同時,又可追蹤惡意簽名避免匿名濫用,實現對簽名者的可控監管。后量子數字簽名方案Dilithium具有開銷小、運算快且可抵御量子攻擊等優點。提出一種基于Dilithium的可追蹤環簽名方案,首次將NIST標準化簽名算法Dilithium與可控匿名性相結合,實現抗量子攻擊的隱私保護與濫用追溯雙重目標。在隨機預言機模型下,證明本方案具有不可偽造性、匿名性、可鏈接性以及可追蹤性。同時,基于Dilithium可追蹤環簽名算法設計了一種跨鏈交易方案,滿足數據交易的隱私保護。與其他方案對比,該方案計算開銷顯著降低,而通信開銷還需進一步優化。 發表于:7/17/2025 基于自組網的輕量化IPsec加密設計與實現 針對無線自組網的安全傳輸需求,提出了一種基于輕量化IPsec加密的軟硬件設計方案。該方案以“CPU+算法FPGA+基帶波形FPGA”為核心構建基礎硬件平臺,通過設計輕量化“四次交互”密鑰協商協議,精簡交互流程次數達33%,有效降低了流量開銷;軟件方面采用分層架構實現傳輸業務管理、加解密處理、基帶波形處理、無線收發以及應用管理等功能。經測試驗證,該設計在提供輕量化IPsec加解密情況下無線通信時延約16.71 ms,TCP無丟包傳輸速率可達23.28 Mbit/s。 發表于:7/17/2025 基于深度學習的物聯網入侵檢測系統綜述 物聯網中智能設備的互聯互通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因設備異構性、協議多樣性和資源受限性導致安全威脅日益復雜化。傳統入侵檢測系統依賴特征匹配和規則定義,在面對新型攻擊和動態攻擊模式時表現出局限性。系統梳理了深度學習技術在物聯網入侵檢測系統中的應用進展,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基于深度學習的模型在檢測精度和實時性上優于傳統方法,在處理空間特征、捕捉時序依賴等方面表現突出;無監督學習和集成方法通過生成對抗樣本、融合多模型優勢,有效提升了小樣本場景下的檢測魯棒性;當前研究仍面臨數據標注成本高、邊緣計算資源受限、動態攻擊適應性不足等挑戰。總結探討了未來研究應聚焦輕量化、跨模態數據融合等方向,為構建高效、自適應的物聯網安全防護體系提供理論支撐。 發表于:7/17/2025 中國電信推出的全球首個運營商級量子加密辦公應用 近日,中國電信推出的全球首個運營商級量子加密辦公應用——量子密信,成功通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鑄基計劃”軟件平臺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完備性評測,成為該評測啟動以來,首個獲得認證的辦公即時通訊軟件產品,這一成果不僅印證了量子安全技術在辦公通訊領域的成熟應用,更為數字時代企業安全辦公筑牢了技術防線。 發表于:7/17/2025 Okta與派拓網絡宣布提供統一的AI驅動安全架構以應對身份攻擊 2025年7月16日,北京——隨著企業越來越需要對日益復雜的攻擊做出實時響應,驗證數據訪問者的身份及使用的設備已成為保護數據的關鍵。 發表于:7/16/2025 全球首個AI智能體安全測試標準發布 7 月 14 日消息,據螞蟻技術消息,世界數字科學院(WDTA)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日前正式發布 AI STR 系列新標準《AI 智能體運行安全測試標準》,標準由螞蟻集團、清華大學、中國電信牽頭,聯合普華永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二十余家國內外機構、企業及高校共同編制,為全球首個單智能體運行安全測試標準。 發表于:7/15/2025 高端訪談:數據要素化背景下的數據安全 ?【編者按】當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發展,相伴而生的各類數據迅猛增長、海量聚集。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對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人們在享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和效益的同時,數據安全問題也越發引人關注。數據泄露、數據篡改、數據濫用等安全事件頻發,不僅威脅到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也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潛在風險。 發表于:7/14/2025 派拓網絡發布首份亞太及日本地區網絡安全基準研究報告 《2025年中型企業網絡安全韌性研究報告》 發表于:7/9/2025 中國聯通聯合華為完成全球首個AI集群路由器APT安全防御試點 7 月 8 日消息,據中國聯通今日消息,中國聯通在湖北省公司聯合華為完成全球首個基于 AI 集群路由器的 APT 安全防御試點。這一突破性成果標志著網絡安全防御進入智能化新階段。 發表于:7/8/2025 國內首張芯片級后量子密碼卡問世 7 月 3 日消息,據科技日報報道,安徽問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問天量子)今日發布信息,由該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劉冬生教授團隊攻克的國內首張芯片級后量子密碼卡正式問世,標志著我國在量子安全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未來的后量子密碼遷移奠定堅實基礎。 發表于:7/3/2025 搭載Integrity Guard安全架構的芯片交付量突破100億 【2025年6月27日, 德國慕尼黑訊】安全控制器是現代數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被嵌入到電子護照、身份證、支付卡和智能手機中,保護著全球數十億人的個人數據和數字身份。全球功率系統和物聯網領域的半導體領導者英飛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碼:IFX / OTCQX代碼:IFNNY)的Integrity Guard安全架構自推出以來,基于該架構的安全控制器交付量已突破100億,這一重要里程碑充分證明了該架構在全球被廣泛認可及采納。 發表于:6/27/2025 我國將牽頭制定數據通信領域全球首個抗量子網絡安全協議國際標準體系 6 月 25 日消息,量子時代到來后,現有通信網絡安全協議變得不再安全。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全球基于傳統密碼算法的通信協議和系統皆面臨顛覆性挑戰。 本月初,ISO / IEC JTC 1 / SC 6(系統間遠程通信和信息交換)第 48 次全會及工作組會議在英國倫敦召開。 據新華社今日報道,在此次會議上,中國專家團隊牽頭開展的“抗量子攻擊的通信網絡安全協議設計指南”預備工作項目進展獲與會各方一致認可,將進一步牽頭制定數據通信領域全球首個抗量子網絡安全協議國際標準體系。 發表于:6/26/2025 消息稱歐洲或重新評估對美技術依賴 6 月 22 日消息,據《紐約時報》最新報道,歐洲各國政府可能正在重新審視其對美國技術與服務的依賴程度。 發表于:6/23/2025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