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真的不愿意買車嗎?”
“傳中國手機庫存已超3000萬。”
“沒壞沒卡就繼續用,電腦根本沒有換的動力。”
以上信息,均出自新浪微博熱搜中網友對消費的討論。
受疫情、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導致2022年的消費市場格外艱難,手機、筆電、平板、家電、汽車等產品出貨量較去年均有下滑,市場需求跟不上,終端砍單消息頻出,傳導至上游芯片供應端,出現了芯片廠商5G芯片、DDIC砍單,國產消費類MCU降價清庫存等一系列后果,這背后都與低迷的市場密不可分。
近日,深圳、四川、山西、貴州、湖北等地也紛紛出臺了刺激消費的措施,針對新能源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等一系列商品進行補貼,期望拉動低迷的市場需求,一系列的舉動,不禁讓人聯想起當年家電下鄉時,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盛況。那么這次的政策,能否再現當年的盛況?另外,近期芯片市場行情變淡,供應商紛紛感嘆需求弱,一旦需求再次暴增,是否會拉動芯片市場的行情呢?閱讀這篇文章你會了解:
1.低迷的消費市場
2.“躺槍”的芯片產業
3. 新政策是否能解?
01
低迷的消費市場
與“躺槍”的芯片
2022年3月多地爆發疫情,多家企業運營受阻,員工收入下降,同時還要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房租、貸款,面對動輒成千上萬元的消費電子、家電,消費者也是有心無力,更別提起步就是5位數的汽車了。
來源:國家統計局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42億元,同比下降0.2%,2022年3月、4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出現下滑狀態,其中4月份最為嚴重,銷售額為29483億元,下滑11.1%之多,接下來我們先看看政策主要針對的消費電子、汽車、家電領域的市場近況。
消費電子難兄難弟:手機、筆電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22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為2146萬部,同比下降40.5%。到了四月,手機市場依然慘淡,出貨量僅為1807.9萬部,同比下降34.2%。需求上不來,廠商砍單愈演愈烈,有消息稱三星電子今年可能將手機產量削減3000萬部,蘋果目標將iPhone SE的銷量減少20%,中國三大手機品牌廠小米、OPPO、vivo也已經通知供應商,未來幾季度內將砍單約2成。
除了手機之外,筆電等消費電子“難兄難弟”過得也不太好,聯想、惠普、宏碁等廠商一季度的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又有消息稱筆記本電腦廠商也開始砍單,聯想、惠普、宏碁、華碩等廠商均位列其中,下調幅度平均超20%。
總的來說,無論是傳得滿天飛的消息,還是屢屢降低的銷量數據,手機、筆電等電子產品正在告別之前的“繁榮時代”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共識。
“腰斬”的汽車銷量
汽車的生產需要許多芯片和零件,缺少一個小小的零件,都可能影響整車的出廠。而2022年,疫情加劇汽車產業鏈影響,部分車企及供應鏈上的廠商如特斯拉、上汽通用、上汽大眾、博世、安波福等都受到了停工、閉環生產、物流運輸受阻等影響,導致汽車產量下跌,汽車銷量也在3月、4月急速下滑。
2022年1-4月國內汽車銷量,來源:中汽協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汽車消費額為13335億元,同比下滑8.4%。可以看出,我國2022年汽車月度銷量,在1月和2月相比去年均處于增長狀態,但到了3月份,汽車銷量已經出現下滑,2022年4月,銷量下降到了118.1萬輛,銷量同比下滑47.6%,近乎“腰斬”,其中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04.4萬輛,同比下降35.0%,環比下降34.0%,這一銷量數據,也是2021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家電市場“寒冬”將至
2022年的家電市場,可謂在低谷中前行,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家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約為12274萬臺,同比下降17.2%。其中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廚電、小家電、凈化器、電風扇等品類的零售量均出現下滑情況。以彩電為例,2022年4月中國彩電全渠道銷售量191.8萬臺,同比下降7.8%。
國內家電龍頭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在今年5月初表示,未來三年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說完了終端,再來說說芯片,汽車、手機、電腦、家電等品類在芯片應用中占有較大的比重。IC Inisghts數據顯示,2020年,電腦所用芯片占整體IC市場的39.7%,以手機為主的通信行業所用芯片占整體IC市場的35%,其余消費電子產品所用芯片約占10.3%,汽車所用芯片占7.5%,工業控制及其他約占7.5%。一旦終端需求減弱,勢必會對其上游的芯片產業造成影響。
來源:IC Insights
以手機為例,智能手機相關的芯片除了手機芯片大廠聯發科和高通削減下半年的5G芯片訂單,面板驅動IC廠商也傳將減少手機及DDIC(面板顯示驅動芯片)投片,比例高達二至三成,射頻PA廠商也隨之進入殺價出貨階段,穩懋、宏捷科等上游砷化鎵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也一再下滑,降至冰點。
再說說家電行業,據市場上的主做小家電的朋友透露:“以小家電來說,照目前的訂單情況來看,很多庫存做得好的客戶,即使不提貨的情況下,都足夠使用很久了,越來越多以小家電為主的MCU經銷商表示MCU不好賣了。”甚至部分國產小家電MCU廠商還表示將讓經銷商以價格調整的方式應對市場上的定價亂象。
綜上,無論是終端銷量,還是上游的芯片產業,如何拉動需求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02
新政策是否能解?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前四個月,全國就有20個省市先后發放了總額超過34億元的消費券,主要針對綠色節能家電、汽車、旅游、餐飲等一系列領域。
近日,深圳又發布了若干補貼政策,促進消費,經整理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1.支持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對新購置符合條件新能源汽車并在深圳市內上牌的個人消費者,給予最高不超過1萬元/臺補貼)。
2.增加普通小汽車增量指標投放,中簽者須購置符合條件的燃油車或新能源汽車(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的中簽者,給予最高不超過2萬元/臺補貼)。
3.放寬混合動力小汽車指標申請條件。
4.開展汽車下鄉活動。
5.開展消費電子產品促銷活動(在5-8月期間輪動組織開展消費電子專場促銷活動,對符合購買條件的消費電子產品,按照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人累計最高2000元)。
6.鼓勵電信運營商與消費電子生產企業深度合作,開展“換新補貼”“話費獎勵”“套餐升級”等活動。
7.開展綠色節能家電促銷。(5-8月期間,對消費者購買符合條件的家電,按照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人累計最高2000元。)
此外,湖北省宣布將在6月將發放首輪電子消費券、江西省對5月1日至7月31日購買燃油汽車新車和新能源新車的個人消費者予以獎補、長春市發放總額5000萬元汽車消費補貼;浙江省義烏市從5月15日至6月15日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四川成都發放“5·20”促消費活動消費券、山西太原投入4.2億元發放消費券……而5月23日,國家更是表示將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那么頻繁發布的各類政策,真的能拉動經濟嗎?
或許可以從以往的實踐中得到一些答案。
早在2020年,我國疫情剛剛得到緩解時,就有多個城市發放了消費券,人們在領取消費券后,通過微信支付特定商品時,可以使用優惠券抵扣現金。據統計,截至2020年8月17日,全國已通過微信支付上線發放消費券達8502萬張,其中約有65%的優惠券被使用,此舉拉動了66.5億人民幣的消費,優惠券共優惠18.1億人民幣。
簡單來說就是,平均每優惠1元錢,就能增加3.7元的總消費,效果顯著。如果今年的34億消費券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那將增長125.8億元的總消費。
而更早的2008年,我國為了對抗全球金融海嘯所造成消費性電子產品外銷需求急速衰退,意圖擴大內需市場,發布了“家電下鄉”政策,主要面向非城鎮戶口居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四類產品,按售價的13%給予補貼(電視上限2000元、冰箱上限2500元、洗衣機上限1000元、手機上限2000元),隨后又加入了空調、熱水器、電腦、摩托車等產品。
可以看出家電下鄉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家電和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領域,與本輪多地發放的消費券領域有不同程度的重合,效果也十分喜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帶來了2.98億臺的增量,實現銷售額7204億元,數據顯示,其中2012年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1%,電子計算機銷售額同比增長11.6%,通信設備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9.2%,極大程度的刺激了家電和消費電子的需求。
而在汽車領域,國家分別在2009年-2010年、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國家出臺了購置稅減免政策,大幅提振了汽車消費。
數據顯示,2019年-2010年,我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約為45.5%和32.5%,2015-2017年銷量增速約為4.68%、13.65%、3.04%。而本輪減征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發布后,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在當日發文表示,預計實施600億汽車購置稅減半措施的效果會增量200萬臺。
除了中國的政策之外,美國也曾在2020年12月通過了9000億美元的居民救助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為民眾發放600美元的救助金額,隨后,美國2021年1月零售銷售額(包含汽車、消費電子、家電)激增5.3%。
無論是消費券、政策補貼,還是發錢、減免購置稅,雖然方法不同,但刺激消費已經成了各國各地的共識,對此,多家機構表示看好:民生證券分析師認為,在政策助推、上海復產復工逐步推進等背景下,2022年下半年有望開啟新一輪行業周期復蘇,國海證券也表示,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經濟修復將漸次展開,消費復蘇的同時,市場信心亦有望重塑。
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對于部分消費品,即使在有優惠的情況下,自己不是“剛需”依然不會買,而本輪政策能否推動行業復蘇、拉動經濟,值得我們期待。
03
結語
疫情、俄烏戰爭、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因素,對我國消費市場需求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如砍單的消費電子、腰斬的汽車銷量、將至的家電寒冬……此輪政策無異于給各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
其實早在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汽車需求降低,全球汽車產銷減少了1000多萬臺,但疫情緩解后,人們認識到了私家車出行的方便,加上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實施,極大程度刺激了汽車的需求,而隨著智能化浪潮的推進,汽車上所用的芯片數量又在不斷增加。
但在上游芯片供應端,疫情、天災導致的芯片廠停產,車企的誤判,汽車本身的長產業鏈屬性,消費類芯片搶占產線,車企囤貨等一系列因素加劇了汽車芯片的供需失衡,缺芯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也成了車企繞不過的難題。IC Insights表示,2021年汽車IC的出貨量相比2020年增加了30%,但仍無法滿足汽車對芯片的巨大需求。
而最新的數據顯示,理想、蔚來、小鵬等多家新能源車企銷量在經歷了四月份的“寒冬”之后,5月的銷量均獲得了顯著的提升,換言之,隨著汽車需求的再度爆發,或將再次加劇汽車“缺芯”。
再看如今的消費電子和家電需求減弱造成的5G芯片砍單、DDIC減少投片、消費類MCU賣不動……而隨著疫情結束、廠商復工、補貼政策的實施,一旦行業回暖,需求再次暴增,是否會拉動芯片市場的行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