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重要的不只是“航天”,還有“商業”,除了需要保障航天技術的人才,還需要懂商業的人才。
1972年,贊比亞修女瑪麗·朱昆達給NASA寫信質疑為何全球數億人尚在挨餓,卻在火星探索上花費上億元。時任NASA馬歇爾太空中心的恩斯特博士回信道,深空探索會衍生出新技術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例如通過氣象衛星提升全球農業水平,從而減輕貧困和饑餓。這封回信試圖告訴人們:征服星辰大海的硬科技,也會造福大眾。
星空浩淼,銀河璀璨。自上世紀60年代起,美蘇兩大經濟體在航天領域展開激烈角逐。直到近60年后的今天,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絲毫沒有減弱。
然而一個好的跡象是:越來越多的民營力量正在涌入。SpaceX的出現使太空競賽加速向“商業化”的階段迸發,直接把盤子做大了。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已達4000多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比高達80%。
有人說馬斯克是一個深諳商業邏輯、技術與商業結合的富豪和連續創業者,用大膽的商業運營模式刺激市場需求。而馬斯克曾分享他成功的關鍵,“創業的話,要想盡辦法找到最厲害的人才,吸引頂尖人才與你共事”。馬斯克的好幾本傳記都描寫過SpaceX創立前后的挖人故事。
例如馬斯克身邊的“靈魂人物”、001號員工、Space X研制火箭的總工程師湯姆·穆勒。穆勒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領先的航天器推進專家之一,從SpaceX發跡的火箭發動機,再到近期搶奪全球眼球的“重型獵鷹”,穆勒及他領銜的工程師團隊功不可沒。
在進入SpaceX之前,穆勒在一家涉及航空航天、汽車和電子產品的公司TRW工作了15年之久。美國《大眾機械》雜志網站曾刊文說,遇到馬斯克前,穆勒逐漸感覺自己許多關于發動機設計的想法在TRW的日常工作中沒有施展的空間。當時馬斯克正在苦心尋找火箭設計師,他對穆勒親手制造并測試火箭發動機的經驗及其過往的工作經歷十分欣賞。
如果說馬斯克登陸火星的計劃是個瘋狂的夢想,那么“穆勒們”就是馬斯克背后將夢想轉變為現實的動力和底氣。身處硅谷的馬斯克自信來源于美國相對成熟的商業航天工業和龐大的航天人才市場,包括波音、NASA的資深工程師、高等院校的應屆畢業生等等。
雇主品牌專家Universum曾發布過一份2020年對美國學生最具吸引力的雇主名單,特斯拉和SpaceX在美國工程專業學生中蟬聯前二名。
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正是 SpaceX崛起的底層邏輯之一。《硅谷百年史》作者分析硅谷崛起原因曾指出,正因為其創業項目大部分是由掌握高科技的工程師推動,他們的企業無一例外成為科技企業。商業航天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領域,技術門檻高、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工程師文化推動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
回觀國內,2014年中國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航天制造業,不到10年的時間,民營航天創業企業大量涌現,從火箭制造商到衛星制造商,從衛星運營商到應用服務商,國內商業航天企業都在各自站位,跑馬圈地。
從市場量級來看,我國商業航天行業已經初具雛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近五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市場規模約12548億元,隨著市場的逐步完善,預計到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4060億元。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商業航天融資額超64.5億元。
然而,目前中國商業航天特別是民營航天企業整體上仍需要系統、清晰的戰略思考和謀劃,以及跨領域的市場應用與布局。有些創業企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并不明確,仍然囿于傳統、固化的舊有框架,缺乏創新的市場定位、商業手段、研發模式,獨特的發展理念和核心競爭力。
商業航天,重要的不只是“航天”,還有“商業”,除了需要保障航天技術的人才,還需要懂商業的人才。早期民營航天公司的技術型創辦者多出身國有航天系統,具有對專業的把握、行業資源協調以及供應鏈渠道建設上的諸多優勢。如今,越來越多的跨界人才出現在商業航天創業領域,讓企業從傳統航天機構的思維定勢中跳出來,把握、理解和尊重商業規律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