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思想研究院日前對六家晶圓代工上市公司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力積電、華虹半導體、世界先進的經營情況進行分析。
數據表明,按約當8英寸等效晶圓計算,2020年單片平均收入為7068元人民幣,較2019年增長了6.4%。
按單片晶圓收入排名,2020年最高的是臺積電,超過10000元人民幣,然后依次是中芯國際、聯電、力積電、華虹半導體、世界先進。
2020年,臺積電、聯電、中芯國際、力積電的單片晶圓收入都比2019年有所上升,而去年有所上升的華虹宏力、世界先進,在2020年都有所下滑。
臺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公司中技術最先進的。2020年臺積電28納米以下先進制程的全年營收占比為72%,較2019年增加5個百分點;5納米和7納米FinFET制程營收全年占比接近一半,約49%。正是由于臺積電的先進制程,特別是12英寸的5納米和7納米制程的晶圓單價相當昂貴,這也是導致臺積電單片約當8英寸等效晶圓價格相對高的主要原因。
憑心而論,先進制程是賺錢,但是投入也非常大,臺積電從2012年至2020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400億人民幣(約23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平均每年超過150億人民幣,超過聯電、中芯國際、力積電、華虹半導體、世界先進五家公司的研發費用總和。
不計算臺積電的數據,按約當8英寸等效晶圓計算,2020年為3866元人民幣,較2019年增長118元人民幣,增長約3.2%
聯電、中芯國際、力積電、華虹半導體、世界先進的主流工藝都是成熟工藝,以28/22納米、40/45納米、55/65納米、90納米、130納米為主,只有中芯國際在14納米FinFET工藝上進行量產。
比較一下聯電和中芯國際。聯電全年28納米營收占比為14%,40/45納米占比23%,65納米占比17%,合計占比超過50%,達54%。而中芯國際全年14/28納米占比9.3%,40/45納米占比16%,55/65納米占比30%,合計占比達55.3%。中芯在成熟工藝(28-65納米)上的營收占比還略高于聯電,但是8英寸等效晶圓單價卻略低于聯電,主要問題還是在于28納米的營收比聯電要低一些。
2020年聯電的產能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在新加坡和廈門的兩個12英寸廠小幅增加產能;相較而言,中芯國際的8英寸擴產了3萬片,12英寸擴產了2萬片。
力積電可謂敗在存儲,成也存儲。2019年DRAM代工產能利用率下滑至低占,而2020年卻是豐收年,產能滿載。
華虹半導體的約當8英寸等效晶圓價格下滑,主要原因是無錫基地12英寸晶圓單價偏低。
2021年及之后擴產
臺積電將擴充5/7納米產能。
中芯國際預計2021年擴充8英寸朋產能45000片;12英寸增加月產能10000片。
華虹半導體將持續擴充無錫12英寸產能,并將啟動二期工程。
力積電規劃擴充8英寸廠產能,并加速相關進展,可于2021年底增加月產能20000片。12英寸產能方面,力積電銅鑼新廠預計2021年第1季至第2季之間可動土。
世界先進計劃在新加坡8英寸廠擴產10000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