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為 緊跟新就業形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以及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新模式的出現。
網約車司機、直播電商、電子競技師等新就業形態迅速涌現,成為吸納就業、推動經濟社會效率變革的重要形式,也是當前疫情沖擊之下,我國“穩就業”和“保就業”的重要發力點。
調查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數已經達到了623萬,比上年增長了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新就業形態下的外賣、閃購、民宿、網約車等平臺經濟的靈活就業,已成為吸納就業、解決失業問題的新渠道,是實現“保就業”的重要載體。這些新就業形態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降低了就業門檻和組織管理成本,在緩沖失業風險、幫扶困難群體就業等方面優勢明顯,穩就業和保就業,需要借助這些不斷出新的技術手段。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傳統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而數字經濟則被按下了“加速鍵”。網上辦公、線上消費、在線教育、直播經濟等在關鍵時刻挑起了“大梁”,許多傳統行業順勢而為,紛紛進行數字化轉型,尋找新增長機會,初步形成了“一業帶百業”的勢能,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在疫情中的有效運轉。此外,加快推進包括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鼓勵新經濟加快發展,一系列舉措不僅培育了經濟和就業新增長點,也為勞動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2月25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東新區一家汽車企業的智能工廠里,工業機器人在生產線上進行焊接作業。
乘勢而上 激活中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12次,“個體工商戶”也出現了3次,這在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較為少見。中小微企業是實現就業最主要的渠道,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崗位。為中小企業切實解決經營困難,夯實保就業、穩增長的微觀基礎,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如果說,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經營難的當務之急、幫助中小企業進一步復工復產、幫助中小企業走過最艱難的時刻,是為中小企業“留住青山”,那么幫助中小企業適應新的市場需求、搭上數字經濟新業態的快車,則能讓中小企業“贏得未來”。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為深入推進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形成數字化生態體系,更好服務就業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和舉措。《方案》提出,為了解決“不會轉”的能力難題,將加強平臺賦能,幫助中小微企業轉型;為解決“沒錢轉”的資金難題,將探索“云量貸”,緩解貸款難;為解決“不敢轉”的效益難題,將樹標桿示范和應用場景,引導企業快速轉型。
精準發力 多地亮出組合拳
開展線上培訓、組織“云端”招聘、大數據解決用工難題……這段時間,各地各部門落實“政策包”,打出“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暢供需多措并舉,多角度運用互聯網手段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
上海浦東推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系列服務平臺”,包括不限時空、隨招隨聘的“云招聘”服務平臺,企業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共享員工”服務平臺,在線提供就業、勞動等問題咨詢與解答的“一碼咨詢”服務平臺。截至目前,浦東共舉辦了近70場在線招聘活動,參加企業1657家,提供招聘職位近21090個,累計應聘求職28840余人次。
江蘇昆山制定落實預案,實施用工數據“日監測、周總結、月分析”,同時開展轄區勞動力就業失業情況監測,及時研判就業形勢。此外,昆山探索多元化用工方式,助力穩就業,靈活就業人員變身個體工商戶,借助互聯網平臺服務用工企業,生產企業與服務企業“共享員工”,餐廳服務員走上生產線。
福建省福州市將受貿易訂單影響用工量大的重點企業列入監測范圍,運用社保參保大數據等經濟指標,及時分析企業用工形勢變化,做好應對預案。大數據的運用,讓企業難題更“透明”,一旦數據有異常,工作組就會到一線調研,企業用工急、在崗人員少的難題很容易被發現。
山東加快推進“互聯網+”培訓模式,選用60多家優質平臺讓重點就業群體在線學技能、培訓有補貼、網上找工作。同時集中培育線上零售、在線教育、網絡培訓、居家辦公、遠程服務、虛擬會務等功能性服務平臺企業,促進“靈活就業”成為就業增量。
在互聯網驅動下的新就業形態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潛能所在,也是解決就業這一緊迫問題的重要著力點,要進一步發掘就業潛力,激發發展活力,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助添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