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科技發展大跨越,創新引領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報告指出,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118億元,是1995年的62倍,而從1996年-2018年間年均增長為19.6%。其中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等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CIPS干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王貽芳獲得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潘建偉及其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曾拿下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榜首之位。
而在高技術領域中,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等計劃的支持下,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北斗導航衛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斗號無人潛水器、國產大飛機等均成功運行,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也取得重大成果。
在總研發經費方面,2018年我國投入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按匯率折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僅次于美國。
除此之外,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是1991年的6.2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就超過了美國,已經連續6年穩居全球第一位。
技術專利上,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與此同時,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中,僅2018年就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分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且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位居全球第二。
企業方面,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中企業資金達1.35萬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76.5%。截至去年年底,我國認定國家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已達1480家。區域創新方面,2018年我國高新區數量達168個,企業數達11.7萬家,如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都各具特色。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科技中介組織也有高速發展,到去年年底我國眾創空間達1952家,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超48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