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等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下個月底開始將從出口白色名單中除名韓國,并還表示或將出口管制加強對象中增加作業設備和碳纖維等其他品類。這是在發表對半導體和顯示面板核心材料出口管控僅過一周時間之后。韓國業界對此表示十分的憂慮,但同時也十分自信對危機克服對策。
白色名單是指戰略性物資出口優待國家名單。日本判斷為無安保問題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27個國家屬于此范圍,東亞國家中韓國為唯一。
針對此次事件,因顯示面板和晶圓、硅產業對于日本依賴度較高,呼聲也是非常高漲。部分顯示面板材料為日本獨供,管制擴大時,對業界將會有負面影響。
而LG顯示副社長Kang Inbyeong卻表示:顯示面板的影響并沒有半導體那么大。氟酸部分雖然會受到影響,但中國大陸和臺灣也有供應。若能充分利用,準確把握庫存,也可充分應對。
但半導體材料晶圓的原材和硅若增加至出口限制清單時,或將會是致命打擊。根據業界,韓國唯一的晶圓生產商SK siltron的大部分硅來自日本進口。主要是因日本的硅純度最高,很難找到替代。SK siltron的全球市占率為9%,300mm的市占率更高。同時,韓國一半以上的晶圓也是來自日本進口,日本擴大限制到晶圓和硅時,影響自然是不可避免。
當然,業界認為晶圓雖然供應會受影響,但不至于第一批材料的影響那么具有殺傷力。臺灣和德國等均可以供應晶圓。而若日本將限制清單擴大到硅以外半導體材料零部件,對眼前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除了高純度氟化氫、光阻(感光液)、氟化聚酰亞胺以外,其他領域對日本并無依賴。而作業設備和碳纖維,也可以以本土產進行替代。
作業設備為零部件加工設備,體積大、費用貴、使用時間較長、并無太大的新需求。哪怕日本進行出口限制,影響將會有限。雖然作業設備的軟體日本進口較多,但這部分可以通過本土產和歐洲進行替代。
作業設備中的NC數據控制設備進口比重較高,但韓國作業設備協會表示最近日本進口比重在下滑,中國大陸和臺灣、德國、瑞士等其他國家比重在增長。作業設備廠Hyundai-wia相關人士表示:日本NC設備的進口比率約為30%,但只是更青睞日本產,而非是無法以國產替代的地步。
碳纖維也是類似情況。韓國的碳纖維原絲基本是從日本Toray進口。但也可以轉為美國和法國等供應處。同時,韓國本土企業中也有Hyosung等可替代企業。
當然,對中小企業的打擊將是無法避免。根據中小企業中央協會,日本出口限制相關將有6/10企業很難堅持6個月以上。這些國內材料開發企業需要更長時間去轉移采購渠道。
接受調查的42%中小企業表示供應渠道變化至少要1年以上。表示6個月到1年時間的渠道變化時間的企業占比為34.9%,表示能在6個月內轉換供應渠道的企業僅為23.1%。
南韓要求取消出口限制 日經濟大臣:完全不考慮
隨著日韓兩國貿易爭端持續升級,日本政府7月9日表示,拒絕韓國提出的撤銷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的要求,并表示「完全未考慮」撤銷出口限制,至于后續是否執行進一步措施,取決于韓國方面的回應。
日本上周四 7月4日向南韓祭出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針對生產 OLED 面板及半導體,含氟化聚酰亞胺、光阻劑等先進原料,采取嚴厲出口管制,貿易爭端觸及南韓存儲器和智慧手機的供應,影響三星電子(005930-KR) 及 SK 海力士 (000660-KR) 等主要智慧手機與芯片大廠。
對此,韓國總統文在寅7月8日表示,不排除實施任何對策,以防止本國企業受到進一步傷害。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 (Hiroshige Seko) 在今日內閣會議后強硬表態,日本「完全沒有考慮」撤回出口限制,是否執行進一步貿易舉措,有待南韓的回應。強調此舉并無違反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相關規范。
反映經濟產業大臣的言論,截至發稿,南韓 Kospi 指數下跌 0.17%,報 2060.56 點。
除了南韓廠商外,受到影響的還包含日本彩色光阻大廠 JSR(4185-JP) 以及鋰鹽供應商 Stella Chemifa(4109-JP),兩家廠商試圖利用日本以外的工廠,向其南韓客戶進行供貨。
日本讀賣新聞此前報導,兩國官員計劃最快本周就貿易爭端在日本舉行會談;南韓經濟日報亦報導,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官員計劃本周與日本經濟省官員進行會談。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韓國貿易部正與日本外交部協調時間和議程,目前尚未做出任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