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芯片很少承載如此沉重的負荷。經過艱難的起步后,如今“初出茅廬”的中國半導體工業處在中美沖突政治目標的“瞄準鏡”中。
芯片是中國工業計劃的關鍵支柱之一,已吸引政府補貼1500億美元。這反映出中國對依賴海外市場的焦慮和擔憂。但華盛頓亦有自己的擔心:這些補貼將扭曲市場,削弱美國國內產業,侵蝕美國技術優勢并危及美國安全。
貝恩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價值1000多億美元的半導體,大約相當于全球出貨總量的1/3,但國產半導體的價值僅占6%至7%。盡管許多進口芯片被用于出口的電子產品,但中國國產半導體和國內公眾對電子產品的龐大需求之間仍有巨大差距。
縮小該差距的早期努力已告失敗:粗放式舉措帶來的是極其碎片化的規模以下工業。麥肯錫發現北京曾同時對15個以上省份投資興建130個半導體廠。然而,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半導體分析師馬克·李說,中國已從中吸取經驗,例如在紐約和香港上市的中芯國際“已調整戰略,成為跟隨者”。
但在國家層面,該公司僅是中國的龍頭企業之一,更雄心勃勃的是清華紫光。后者尋求通過購買包括美國美光科技在內的海外企業以彌補另一項差距——缺乏領先技術,但大多遭到美國監管機構的阻撓。分析人士稱,對北京成為芯片業全球巨頭的努力而言,無法收購技術是最大障礙之一。
不過,跨國芯片制造商已開始在中國建立生產線并打造伙伴關系。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這種合作意味著中國更加接近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芯片產業的目標。“他們已在個人電腦和高鐵等領域如愿以償,但尚未在半導體領域實現目標。”貝恩公司亞洲科技業務負責人凱文·米翰說,“雖然他們肯定比以前更接近目標,但將面臨一些困難。”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