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終于落地。國務院昨日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聚焦制造業綠色升級、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三大方向,并提出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加快制造業綠色升級
綠色升級是此次中國制造的一大亮點,《中國制造2025》明確,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到2020年,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工信部和工程院聯合研究顯示,我國工業仍是消耗能源資源和產生排放的主要領域。工業能效、水效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其中鋼鐵行業國內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我國萬美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69立方米,遠高于日本、韓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制造業發展走過高耗能、高污染的路子,多年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目前政府推進制造業綠色升級看中的就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綠色制造已經成為國際發展的趨勢,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消費者愿意花費更多的錢購買低碳、環保的綠色產品。綠色制造體現了一種有序、健康的發展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
“互聯網+”開啟“中國智造”
今年“互聯網+”成為一大熱詞。互聯網與制造業聯姻更是開啟了智能化大潮。在樂視和小米生態系統下,無論是電視還是手機等硬件設備,都被異化成互聯網生態系統搶奪入口的載體。
此次,《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王軍認為,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后期,而且也正處在信息化階段,“互聯網+”模式實際上就是把工業化和信息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信息化改造工業化,通過再工業化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互聯網+”的模式也利于解決以前制造業生產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前由于生產比較盲目,易導致產能過剩。
而“互聯網+”的模式可以幫助企業實時了解市場行情,根據所獲信息,組織安排生產、銷售,提高生產效率,也有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制造2025》還明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稱,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不少制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智能制造有利于延長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發展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企業應對未來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同時也可以加快標準化生產,保持競爭優勢。
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我國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的特征依然突出,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還有待加強。以集成電路行業為例,近八成的集成電路芯片依賴于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更是超過九成,凸顯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缺失。
對此,《中國制造2025》提出,組織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改變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關鍵就是高端制造業要有突破,目前我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不管是品牌還是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都還有一定差距。”王軍說。
在白明看來,高端診療設備、高檔數控機床、海洋工程裝備、民用航天這些不僅是目前的高端裝備比較集中的領域,而且也代表著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中國在這些領域都還有一定基礎,現在迎頭追趕還不算晚。由于這些領域投資比較大,而且開始盈利困難,因此需要國家給予支持,幫助其度過發展最初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