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開始,市場上就頻頻爆出電線電纜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的消息,電線電纜是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產品,它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配套于各產業、國防建設和重大建設工程,是現代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保障,如此多的負面報道的出現,不由讓我們警醒。
自2005年開始,市場上就頻頻爆出電線電纜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的消息,電線電纜是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產品,它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配套于各產業、國防建設和重大建設工程,是現代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保障,如此多的負面報道的出現,不由讓我們警醒。究竟線纜產品不合格,是誰的過錯?
一企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企業是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是產品質量的直接負責人。因而,線纜產品不合格,很大一部分應歸咎于企業。
1、部分企業的生產者責任意識不夠強烈。
因為電纜行業準入門檻很低,所以很多小作坊,一兩臺設備,一些廢銅、廢塑料、幾個工人也就把所謂的“生產”進行起來了。外觀看來和正常的電纜沒有什么區別,內里卻別有洞天。為了獲得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小商家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用廢舊電纜加工線芯、采用較差的導體材料、用摻入再生膠的原料生產電纜外皮....花招是層出不窮。
2、企業對采購的原輔材料質量把關方面不嚴。
近幾年來,物價飛漲,電纜原材料,尤其是銅價格高漲,2010年1月銅購進平均單價達到每噸44750元,預計2011年銅購進價格總體上仍將持續增長態勢。面對漲勢如此迅猛的漲價態勢,商家們為了保證利潤,只好在原材料的采購上下功夫。于是,諸如“瘦”電纜之類的名詞應運而生。
3、工藝流程方面控制不嚴格。
電線電纜產品的不合格,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企業沒有系統的去了解、規范線纜制作的工藝流程。例如,絕緣過程中,絕緣平均厚度或最薄點厚度不合格、護套平均厚度達不到標準要求、偏芯等現象時有發生。工序之間的流轉沒有經過檢驗。
4、技術方面掌握不到位。
技術是電線電纜制造生產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企業能否走在行業最前沿的關鍵所在。對于國內線纜行業大型企業而言,他們有著雄厚的資本、廣闊的人脈。在電纜生產工藝制造方面,他們可以采用跨國合作的方式,吸收國外先進的電纜制造技術,可以招來大量的線纜技術方面的人才為其增色,可是對于一些剛剛入行或資本財力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卻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或許他們也想努力做好質量發展壯大企業,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技術的缺失也使他們的企業發展束手縛腳。
5、產品敷設安裝不到位
這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點。但是這個問題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有部分人認為把電纜放到指定的位置,敷設安裝就算是完成了,但實際上卻并沒有那么簡單。例如,電纜溝內全長應裝設有連續的接地線裝置,接地線的規格應符合規范要求。其金屬支架、電纜的金屬護套和鎧裝層(除有盡緣要求的例外)應全部和接地裝置連接。產品敷設安裝這塊有其特定的一套做法。
6、有技術的一線工人的缺失
工人的技術不過關也會給線纜的質量問題帶來很大的困擾。生產線上的一線工人是生產制造的主體,他們對于線纜設備的使用熟練程度、原材料的精準使用和把握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亦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二、市場環境的推波助瀾。
市場的無序競爭也嚴重制約著線纜產品質量。
1、惡意的低價競標
低價競標原本是符合市場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的一種合理方式,大大節省了投資人的投資,節約了招標各環節中發生的交易成本,同時也是對企業降低成本推動生產力的一個促進。但是,一些無良商家卻背離了這良好的初衷,他們以最低價中標,然后絞盡腦汁偷工減料,以賺取利潤,這一隱患大大增加了產品質量的不合格。
2、小作坊抱團取暖求生存
人們常說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沒有正規經營許可證,卻將線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的“小作坊”了。這不得不歸功于他們的團結。他們常常是十多個兄弟廠家一起去投標,串標圍標,一張訂單拿到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他們中間,可能一家僅有一兩臺設備、生產一兩個規格的產品,但是幾家拼拼湊湊,也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但是,這種沒有健全的管理團隊、技術人員、質量控制體系以及檢測設備的“臨時隊伍”做出的產品有質量保證嗎?
3、國家經濟增長太快、發展過熱,通過各種行政手段調控,成效不是很明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監管。在這個大的背景下,產品的質量要得到保證也有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