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部一項統計顯示,參與調查的中國6000多家醫院中,只有31%的醫院用上了信息管理系統。而我國的醫藥衛生企事業單位在IT上的投入也明顯不足。目前每年的投入大約占醫療衛生服務市場容量的千分之一。據了解,美國醫院在信息系統的投資上大約占要到其總投資的2%到3%左右。我國醫療市場巨大的空白點為國內外IT廠商進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IT廠商爭相進入
近日,首屆中國醫院信息管理化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座無虛席。記者注意到,包括GE、HP、IBM、Oracle在內的國際IT大腕都登臺宣講了數字化醫院的方案。而臺下,是國內上千名醫院的一二把手們。這樣的獻藝和激戰不言而喻,足見中國醫院信息化市場的誘惑。除了政策的激勵,更多是來自于豐厚的利潤空間。衛生部曾強調國內三甲以上的醫院都需要實行信息化管理。據悉,目前中國有3萬多家醫院,其中有6千家是三甲以上的醫院。未來幾年中,我國將有超過70%的醫院實現信息化管理,預計市場總量將達到200多億元。而我國的醫藥衛生企事業單位在IT上的投資更是增長迅速,有人預測5年內將會增長到1%,增長速度高達60%。
作為承辦方IDG世展博覽有限公司來說,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無非是看準了國內市場需求的空白點,以及中國醫療衛生行業三大改革所帶來的驅動力。而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成熟和價格的降低,IT廠商本身也能為中國醫療衛生服務業的信息處理提供有力的保證。
然而究竟它們的方案能為中國的醫院帶來什么,還值得深一步商榷。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這些IT巨頭雖然有資金、技術以及品牌的優勢,但是卻僅僅是在中國推行醫院信息化系統的方案概念,并沒有在國內醫院具體實施成功的案例。而這些跨國公司又不僅僅以HIS系統為主業,像GE在醫療設備、西門子在通訊等領域都占有較大的份額。通過借助這樣的概念推廣式的市場銷售戰略,先與醫院建立良好的聯系,為將來推廣其良好的硬件設備打下基礎。
雖然中國的醫療改革以及市場總量給跨國巨頭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然而短期內不能贏利卻是致命的。也曾經經歷過失敗的教訓,以至于不少廠商都在調整業務,有的想要退出這塊領域。所以只靠國際知名品牌的影響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適合本土化醫院需求的信息化系統,以及不斷提供相應的技術和售后服務。
有人預言,未來中國醫院信息化市場中,90%的份額將由國內IT廠商分得。它們的主要優勢在于對本土醫院的需求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能夠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但是先決條件必須是中國信息技術的極大提高。同時還應保持和這些大牌IT公司的交流以及合作,汲取其長。據悉,國內目前有300多家從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業務的企業,但是仍舊停留在中低端市場階段,技術相對比較薄弱,產品比較落后,甚至還涌現出大打價格戰的現象,使得能夠立足金字塔塔尖的企業屈指可數。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進步,技術將不成為阻礙醫院信息化的主要問題。企業之間比拼更多的是服務和誰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
信息化標準終于出臺
對于許多醫院和IT廠商來說,曾經最頭疼的是醫療信息化的標準問題。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區域客戶部總經理張堅呼吁,應該盡快制定出相應的行業標準,來規范整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市場,避免更多的企業走彎路。曾經在德國IT行業歷練多年的廣東福地巨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鵬告訴記者,中國醫院信息化和國外相差實在太遠。最致命的原因是中國缺少醫院信息化的規范和標準。如果不盡快制定出能和國際接軌的醫療信息標準,中國的醫院信息化肯定要死。
中國的醫療信息化標準也曾經歷了很多曲折。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結果造成不同企業做的系統百花齊放,以至于影響了醫院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
在此前提下,5月28日衛生部制定的《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經過多次討論終于出臺,并將其作為全國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包括了臨床診療、藥品管理、經濟管理、綜合管理與統計分析等部分,詳細規定了門診醫生工作站分系統、護士工作站分系統、醫學影像分系統、藥品管理分系統等。同時還對醫療信息系統與醫療保險、社區衛生服務、遠程醫療咨詢系統的外部接口做了統一標準。《規范》還只是基本的功能規范,衛生部正在抓緊制定更具體的醫療信息化的國際標準。
而醫療信息化系統的監測體系同樣重要。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徐迅提議,應加強對醫療信息系統的預警通報,同時盡量降低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風險。
醫院亟待解決的問題
應該說,我國的醫院管理系統在20多年的發展中,歷經了單機單任務、PC機+Foxbase+局域網+部門級信息系統,直到C/S、B/S結構的一體化醫院信息系統。然而醫院信息化的真正推廣卻相對滯后。
醫療信息化系統建設應該包括四部分,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局域醫療衛生服務階段。目前我國很多醫院建立的HIS系統還僅僅停留在以財務為重點,包括掛號、收費等流程上,而涉及臨床醫療、為病人服務的信息化很少。
衛生部有關人士表示,今后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將是臨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術真正應用到疾病的診斷和手術中去,然后在臨床信息系統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電子病歷,促進病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國內一些醫院已經建立起了一體化的管理信息系統,還面臨著兩項艱巨的任務。北京協和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羅認為,首先,是管理信息系統應實現對高級管理層醫院管理決策的支持。對于中國這樣容量巨大的市場,信息系統對窗口業務、事物處理層面的支持更多的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管理信息系統收集的海量信息不能被有價值地深度利用,有一天遲早會被決策者所淘汰。其次,應該盡快著手于臨床信息系統的規劃和開發。臨床信息系統是面向醫療的,它涉及的區域廣泛,信息量大,信息的種類和表達很復雜。因此,決策者必須認識到臨床信息系統的建設比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更復雜,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
對于醫院來說,主要有來自體制上的壓力。據估計,一個三級甲等醫院要實施全院的信息化建設,至少需要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投資。而我國對醫院信息化的投入較少,醫院本身又因政策的制約,信息化的投資無法計入成本,更無法考慮收回。醫院因受贏利限制,更愿意投資于很快產生效益的醫療設備,而很難拿出一筆巨資投入于信息化的建設。但是醫院的發展又迫切需要信息化系統的管理。
而且中國的風險投資機制還不夠成熟。國外很多醫院要上這種大型的信息化系統,都是靠銀行貸款或者吸引風險投資來進行。風險投資作為一種中間橋梁對推動新技術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然而中國雖然有所謂的高新科技資金和風險投資,卻是一種后風險投資,也就是說必須在評估之后,才能拿到項目,然后是等待資金。常常延誤了很多大好的機會。信息技術和復雜的醫學不能很好結合也是制約我國醫院信息化進程的瓶頸。雖然目前尖端的信息技術在醫療信息化中已經得到了應用,但仍然沒有一家醫院真正實現了醫療信息化,包括美國、歐洲也都在探索之中。這些給中國醫療信息化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