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一種新型的變壓器保護測控裝置。該裝置結構上采用一體化結構設計方法,以ARM+DSP的多CPU架構為硬件核心,以CAN現場總線為通信總線,以μClinux和C語言為軟件開發平臺,實現對牽引變電所主變壓器的保護、測量、控制、通信等功能,具有可靠性高、智能化程度高、結構合理、成本低等特點,適合作為牽引變電所的新型主變間隔裝置。
關鍵詞: IED ARM DSP CAN μCLinux
隨著鐵路電力牽引向高速、重載的發展,使得牽引變電所和供電系統容量增大,對控制保護功能" title="保護功能">保護功能、監控的精度與分辨率、控制自動化與智能化程度等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提高變電站運行管理的自動化水平,變電站自動化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對于變電站自動化系統" title="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系統(SAS),分層分布式結構是目前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方向[1],在這種結構的系統中,每一個間隔擁有自己的智能間隔裝置(IED),該裝置需要實現保護、控制、測量、通信、錄波等所有功能,這就對這些間隔裝置提出了很高要求。近年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實現這種裝置提供了條件。
1 總體設計
1.1 一體化結構
在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智能化的保護和測控單元也稱為IED,通常系統中的這些單元都是獨立的,每個單元各自實現一種功能,例如主保護單元、后備保護" title="后備保護">后備保護單元、測控單元等,或者至多是信息與控制結合成為綜合測控裝置,而保護裝置依然獨立,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對保護的可靠性要求。但隨著硬件技術水平的提高,可靠性問題可由硬件設計、制造技術來解決。
另外,IED的一體化設計有以下優點:(1)減少硬件開支,降低成本。(2)減小占地面積,節省空間。(3)減少連接電纜,簡化接線,提高可靠性。(4)容易實現標準化。
一體化設計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說,有三種可以選擇的方案[2]:(1)將控制系統功能擴展,以包含保護功能。(2)將保護功能擴展,以包含控制和信息功能。(3)保護、控制和信息功能設備依然獨立,它們之間采用通信方式聯結。
工程實際中三種都有應用。但目前國際上的標準規范都傾向于第(2)種方案。本設計即采用該方案。此方案以保護系統為基礎,擴展控制、信息功能。以保護為重,保證了其系統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利用先進的硬件、電路設計技術,擴展測控功能,實現裝置的監視和控制。這種方案既實現了保護、測控的一體化設計,又保證了保護的可靠性,相對比較合理。當然,它也有缺陷:強調了保護功能,難免影響控制,使得控制復雜化,如何更協調地處理好保護與測控的關系,使系統合理地工作,這也是今后一體化裝置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2 多CPU結構
由于裝置實現的功能多,必須實現變壓器的主保護、后備保護和測控通信功能,而根據繼電保護原則,主保護與后備保護要求硬件上獨立以滿足可靠性要求,保護與測控無關,完全不受通信測控影響;同時裝置要求有較強的通信和管理功能和人機交互功能。因此,單獨使用一種CPU難以實現所有功能,不能滿足需求[3],所以決定采用多CPU架構,由單獨的CPU實現主保護功能,另外一個CPU實現后備保護和測控功能,它們之間再由一個主CPU進行管理,并負責通信、維護等功能,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在裝置結構中,差動主保護與后備保護在同一機箱內,但分別由各自的DSP承擔其保護功能,相互獨立,并且它們的保護出口跳閘回路也互相獨立,實現了保護的獨立性,結構緊湊,接線簡單;后備保護DSP兼具測控功能;通信和管理由ARM實現,負責與兩個保護DSP的數據交換、向站控層上傳數據與接受命令、顯示與人機交互功能,系統的調試與維護都由ARM進行,其與站控層的連接采用CAN現場總線。
軟件上,在ARM上安裝μClinux操作系統,各應用程序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采用C語言進行程序的編寫。
2 硬件設計
2.1 總體結構
本裝置的硬件系統結構設計采用模塊化結構,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通信管理ARM主板模塊、主保護DSP模塊、后備保護DSP模塊、電源模塊、液晶觸摸顯示模塊、各輸入輸出模塊等。每個模塊作為一個子系統設計在一塊印制板上,各模塊都插在同一個底板上,通過底板進行互連,最后安裝于標準機箱中。這樣做,一方面使各模塊之間空間上相互獨立,便于調試、安裝以及維護工作,提高裝置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機箱空間,使裝置體積小,結構緊湊,便于分散安裝于現場,體現分散分布的特點。
2.2 電源模塊
電源模塊負責給各板提供合適的電源,根據各板上器件所需電源情況,將輸入的交流220V轉換成直流±5V、±12V、24V等,作為主板工作電源、輸入輸出驅動電源、液晶觸摸屏電源及信號顯示電源等。
2.3 液晶觸摸顯示模塊
裝置要求能夠當地顯示和維護,即人機交互,因此設計了液晶觸摸顯示模塊,用于顯示裝置工作狀態、采集到的各種信息及操作記錄等,包括:遙測、遙信、遙控、保護動作信息等;還具有參數輸入功能,可以修改裝置的整定值等參數,方便當地操作、調試和維護。
2.4 通信管理ARM主板模塊
通信管理ARM主板模塊是本裝置的核心部分,負責與兩個DSP保護主板的信息交換、與液晶顯示模塊通信、與上層的CAN通信等,還帶有調試用的串口" title="串口">串口及網口。該模塊起到主控與通信的作用,管理著其他各個模塊。各DSP板采集的數據都傳給該主板,再由它統一上傳和顯示;從上層或觸摸屏輸入的整定值都由本主板輸給相應的DSP板,進行修改維護。該模塊的硬件結構原理設計如圖3所示。
該主板以ARM處理器S3C4510B為核心。該處理器內核ARM7TMDI是低功耗、高性能無MMU的16/32位內核,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32位嵌入式RISC處理器,屬低端ARM處理器核。它可以應用于工業控制場合,適合于實時環境,對于裝置的環境能夠適應。處理速度塊、價格低,可以安裝操作系統(μClinux)。設計中根據需要擴展了接口電路,包括:時鐘電路、JTAG及看門狗復位電路、存儲電路、CAN接口、串口、網口和LCD顯示電路等。
2.5 主保護DSP模塊
主變主保護功能由主保護DSP模塊獨立完成,保護功能完全獨立,不依賴于ARM板,保護動作信息實時傳給ARM板,整定值的修改通過接收ARM板傳輸的信息來實現,如圖4所示。
該主保護板以TMS320LF2407為CPU。TMS320系列的DSP的體系結構是專為實時信號處理而設計,該系列的DSP控制器將實時處理能力和控制器外設" title="外設">外設功能集于一身,通過將外設、存儲器集成到控制器內部,減少了成本,節省了電路板空間,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4]。
設計中對TMS320LF2407擴展了數據存儲器、串口電路、JTAG電路及電源復位電路等,并根據需要適當擴展了I/O端口。TMS320系列的DSP體系結構是專為實時信號處理而設計,該系列的DSP控制器將實時處理能力和控制器外設功能集于一身,通過將外設、存儲器集成到控制器內部,減少了成本,節省了電路板空間,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4]。
2.6 后備保護DSP模塊
后備保護功能由后備保護DSP板獨立完成,保護功能同樣完全獨立,不依賴ARM板,保護動作信息實時傳給ARM板,整定值也是由ARM板傳輸修改。同時該DSP板還具有測控功能。其結構與主保護主板大致相同,主要是存儲容量、信號接口數量上有所增加。
2.7 信號預處理模塊
硬件結構中,除了上述的各主板外,還有信號調理、繼電輸出等信號處理電路。主要是對輸入信號進行調理以供給DSP板采集,接收DSP板控制信號進行放大驅動,通過繼電器控制各斷路器、隔離開關,達到保護跳閘或遙控的目的。
3 軟件平臺建立
ARM通信管理主板功能復雜,執行任務較多,涉及到進程調度、通信等,需要安裝嵌入式操作系統。針對S3C4510B處理器沒有MMU模塊特點,選擇了源碼開放的μClinux操作系統,它繼承了標準Linux的穩定性、網絡性好等特點,還具有內核小、工具完備等優點,非常適合本系統。
將μClinux移植到S3C4510B板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構造交叉編譯環境、引導裝載程序移植、μClinux內核配置和編譯。
本系統ARM主板上有串口、CAN總線接口、雙口RAM 等外設,這些硬件都需要在操作系統軟件上提供設備驅動程序的支持,從而可以為上層應用軟件所訪問,因此還要開發相應的驅動程序,由于μClinux不支持模塊化加載,因此只能將設備驅動(.0)靜態地編入內核,并修改內核驅動部分編譯時的Makefile。
應用程序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采用C語言進行程序的編寫。DSP保護主板上直接采用C語言進行編寫,而在ARM主板上開發時應注意:
(1)μClinux系統中由于內存管理問題,沒有fork()函數,用vfork()代替;
(2)μClinux中編程可能遇到庫不支持的函數;此時需要自己把函數的實現做成另外一個庫供應用程序使用。如果是μClinux本身不支持的調用,那么就需要改寫代碼。
本研究開發針對目前發展形勢,采用先進的ARM+DSP的多處理器一體化結構和開源的μCLinux操作系統,研制開發了適合作為牽引變電所主變壓器保護測控裝置的新型IED。作為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的間隔層智能裝置,該IED實現了主保護、后備保護和測控功能的一體化,為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實現和發展提供了先進的設備條件。
參考文獻
1 丁書文.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原理及應用.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2 Jones D D.A New Propos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ta-tion Integrated System.第七屆電力系統保護進展國際會議論文全集
3 江春林.高速電鐵牽引供電自動化系統方案研究.電力自動化設備.2000;(10)
4 劉和平.TMS320LF240x DSP結構、原理及應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5 毛德操,胡希明.Linux內核源代碼情景分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