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研究院6G通感一體技術性能指標原創研究成果“SensCAP: A Systematic Sensing Capability Performance Metric for 6G ISAC”在通信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上發表。該論文對中國移動在業界首次提出的感知容量系統性指標進行了詳細闡述,將為6G標準制定和技術研究提供重要指引。
(圖1)論文首頁
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部門(ITU-R)已于2023年發布了框架建議書,明確了6G的六大典型場景和十五大關鍵能力。通信感知一體化作為6G的典型場景之一,其原生的感知能力將為未來網絡提供全新的感知服務(Sensing as a Service, SaaS),賦能低空經濟、智能交通等諸多新興業務。
通感一體作為6G新場景,如何設計其性能評價指標是目前業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中國移動在業界首次提出感知容量系統性指標。感知容量是指在滿足感知服務質量(Sensing QoS)的要求下,單位面積上可以感知的最大目標數量,其中Sensing QoS包括感知精度和感知概率等要求。感知容量作為6G通感一體的系統性指標,超越感知分辨率等傳統單點指標,首次定義了感知業務SaaS的系統容量,對6G標準制定和系統設計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圖2)論文架構和創新點
以感知容量為核心,本論文構建了SensCAP指標體系,包括感知容量(Sensing Capacity)、感知精度(Sensing Accuracy)和感知概率(Sensing Probability),系統描繪了感知能力(Sensing Capability)的性能。此外,論文給出了SensCAP體系的指標定義、評估方法、測試場景、網絡拓撲、評估配置,并進行了性能仿真,完成了全流程的指標定義與性能評估的工作。最后,面向智能交通、低空經濟、智慧工廠三大典型場景,論文給出以感知容量為核心的SensCAP指標體系取值建議。
(圖3)以感知容量為核心的SensCAP指標體系取值建議
目前,中國移動研究院已將感知容量系統性指標的創新成果提交到ITU-R國際標準化組織,將為6G后續的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提供重要指引。面向未來,中國移動將持續深化通感一體系統創新,攜手產學研用各界共同推進通感關鍵技術攻關,為6G高質量通感網絡的發展貢獻力量。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是通信領域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為8.2,由IEEE傳感器委員會、通信學會、計算機學會和信號處理學會聯合主辦,具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和影響力,該期刊發表的論文對于推動通信技術發展和學術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