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通信領域分支之一的衛星通信技術誕生很早。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作為阿波羅11號的機載支撐工具,第一臺衛星電話就已出現。
進入70年代后,衛星電話則逐步出現在發達國家國防和大型政府機構的用途中。
而在我國,1984年東方紅2號發射后,我國才開始正式開始通信衛星領域的征途。
繼2023年9月中國電信與華為首度合作推出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業務后, 衛星面向大眾消費服務拉開序幕。在商業航天大發展背景下,更多終端廠商正在加速融入衛星通信產業鏈。
支撐衛星通信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商業衛星的大規模部署,從而催生了衛星制造批量生產技術,衛星制造也從低頻次的科研成果演變為高頻次的“工業品”制造。
NI亞太區商業航天負責人劉金龍認為,傳統的衛星制造是一個低頻次的科研過程,這是一個對于少量單個產品精雕細琢的過程,而商業航天時代的衛星制造,則是通過產業分工實現大批量快速生產的“工業品”生產。
作為全球測試測量領域的知名企業,NI公司為商業衛星批量生產中的測試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
據劉金龍介紹,NI公司參與中國商業衛星測試業務始于2013年,即NI公司在吉林長光衛星成立伊始就與其展開合作,共同探索衛星批產中的批量測試解決方案。經過10年的摸索,NI在中國本地團隊聯絡中國客戶共同開發測試軟件,豐富和完善衛星制造流水線的測試工作,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商業衛星批產測試的重要供應商。
作為商業衛星領域知名專家,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杰對于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信心滿滿。
張世杰認為,商業航天正迎來兩個革命性時刻,已經處于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第一個變革是SpaceX引領的“工業革命”,即用地面成熟的工業體系來支撐商業衛星的制造,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的“工業品”生產,這里面包含了衛星制造過程中的批量測試工作。第二個變革是由手機直連衛星拉開大眾消費服務的序幕,這將有望開啟商業航天應用新的天地。
張世杰表示,產業化思維是SapceX商業航天探索不斷突破的重要原因。從技術角度講,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與美國的差距并不大,我們在把產業化思維落地成工業實踐方面還需要加速。
據劉金龍介紹,作為“工業品”的低軌衛星一般來說有5到7年左右的使用壽命。一般越大的衛星服役的壽命越長,像一些高軌衛星的壽命為15年,甚至長的有20年,這永遠是一個平衡,壽命越長要求設計、成本越高,經濟性和技術要結合考慮。這一平衡的過程就是產業化思維的表現。
與此同時,衛星設計與制造從“科研成果”向“工業品”轉變的趨勢下,原本必須使用“宇航級”的電子元器件正在被“工業級”產品所替代。
劉金龍認為,“工業級”產品替代“宇航級”產品并非簡單替換,這需要一個復雜的驗證過程,需要從系統設計伊始就要做很多的優化和測試,經過大規模的驗證才能實現安全可靠的設計生產。馬斯克在這方面步伐走的比較快,比較早。
展望未來,劉金龍和張世杰兩位專家都對中國商業航天事業發展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