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互聯網產業趨勢確立,關注板塊投資機會
衛星互聯網是未來十年內人類開展新技術革命的關鍵領域之一,本系列全面梳理最新的火箭發射、衛星通信、投融資與政策動態。衛星互聯網具有全覆蓋、低時延、寬帶化等特點,在軍民領域均蘊含著極高的戰略意義和商業價值,據SIA數據,2021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19837.4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38721.7億元,CAGR為18.2%。衛星互聯網更是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確定性最高的技術,將在6G時代首次實現全球網絡覆蓋。近年來,衛星互聯網已成為國際角逐的重要硬科技賽道,全世界低軌星座“織網”之爭愈發激烈,加之頻軌資源有限,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已箭在弦上、勢不可擋。建議關注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鏈加速發展的投資機遇。
核心觀點
衛星通信技術加速發展,多個手機直連衛星應用落地
目前,海內外均在加速推進手機衛星直連技術發展且已有顯著成效,2023年9月6日,國內首次運營商NR-NTN低軌衛星實驗室模擬驗證完成;9月19日,AST聯合AT&T和沃達豐完成天基5G語音及寬帶數據服務測試。隨著我國衛星通信技術持續進步,近期已有多個衛星通信產品加速落地,智能終端連接衛星已成為重要趨勢。8月29日,華為率先發布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Mate 60 Pro;同年10月11日,SpaceX在星鏈官方上宣布推出“Starlink Direct to Cell(星鏈直連手機)”業務,可與現有LTE手機配合使用。隨著更多應用步入大眾市場,手機直連衛星商業化空間未來可期。
衛星互聯網迎來多重政策催化,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政策方面,衛星互聯網領域在多個重要政府會議及文件中被反復提及。2023年8月22日-23日,政協常委會上的發言提出要大力發展自主衛星互聯網,在“十四五”期間爭取實現LEO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同年10月7日,工信部指出要推進電信業務向民間資本開放,分步驟、分階段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準入機制改革;同年10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強調要布局“天地一體”衛星互聯網。我們認為,近期持續的政策利好,有望為國內衛星互聯網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海內外投融資活躍,美投資界表示明年衛星分系統及部組件值得重點關注
海外方面,法國衛星公司Eutelsat與OneWeb宣布合并,標志著前者高通量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與后者低軌道地球衛星(LEO)的優勢有望結合,并將與Starlink展開競爭。國內方面,2023年10月25日,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天兵科技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本輪資金將用于首飛成功的天龍二號中型液體火箭批量化生產,以及天龍三號大型液體火箭與發動機的研制和首飛。同年8月21日,美投資界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有數以萬計的衛星發射入軌,更強的在軌計算能力需求將強化新一代通信系統需求,預計2024年衛星分系統及組件或將迎來高景氣度。
風險提示:衛星需求不及預期,新技術開發進度不及預期,新技術滲透不及預期,技術發展存在非線性,技術商業化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主要圖表
產業趨勢撲面而來,關注行業發展機遇
星網、G60試驗星發射催化衛星互聯網建設,海量衛星創造機遇。在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機構的支持下,我國積極入局衛星互聯網,星網、G60星鏈等低軌星座均已完成試驗星發射,即將拉開建設大幕。據ITU網站公示的頻率資源申報的資料,截至2023年9月11日,我國申報的大型低軌星座申報數量累計超8萬顆,將為行業創造重要機遇。
手機直連衛星受到關注,衛星通信產業鏈已有訂單兌現。在Space X、華為、蘋果等廠商參與下,手機直連衛星已經成為衛星互聯網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我們認為,手機直連衛星的發展將帶來重要意義:1)用戶的融合:大眾用戶對衛星通信服務的便利使用,未來手機、汽車、ARVR等都能成為衛星服務的用戶,商業潛力大;2)終端的融合:衛星終端和消費級智能終端形態統一;3)產業鏈的融合:培育促進終端制造、衛星制造和通信運營整個產業鏈的深度合作。
供給側民營火箭和衛星公司持續突破,滿足低軌星座發射需求。在下游需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制約衛星互聯網行業發展最主要的瓶頸在于火箭運力不足和制造成本過高的難題:1)降低火箭發射成本三大途徑為火箭回收與重復使用、垂直整合產業鏈與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采用通用化設計,國家隊與民營火箭公司正在擴大火箭產能、填補運力缺口,并在發動機和回收技術上尋求技術突破;2)低成本快速批產是衛星行業提速的先決條件,關鍵在于模塊化設計、工業級元器件替代與核心元器件自研、柔性化脈動式生產,目前國內衛星制造已步入規模化發展,并在柔性太陽翼、通用平臺、大尺寸相控陣天線等領域取得突破,推動衛星互聯網體系化建設。
關注衛星互聯網行業全面發展的投資機遇。1)空間段先行推進,短期實現星群組網以盡快搶占頻軌資源,長期則需要降本增效,實現衛星制造工業化以滿足衛星投用需求,重點關注衛星載荷與平臺制造;2)地面段測運控系統和核心網是衛星網絡運行的基礎保證,應著重關注地面信關站全球布網以及布站地區的相關運營法規;3)用戶段重點關注終端設備,同時為滿足直連衛星的技術要求,高功率天線小型化、低功耗射頻器件和智能設備衛星模塊一體化是重點方向。
火箭發射:國內民營火箭迎新突破
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2023年9月5日17點34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海上發射團隊支持下,星河動力航天于黃海海域圓滿完成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一)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順利將天啟星座21星至24星送入800公里預定軌道,這是中國民營火箭公司首次開展海上發射任務并取得成功。此前,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連續8次陸地發射成功。不同于陸地發射,在海上發射衛星是一種全新模式,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有效解決外界長期關注的落區安全問題。但由于技術難度高,世界上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實施能力。此次任務驗證了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在海上熱發射的安全性技術以及廣泛的平臺適應性,可以為后續商業衛星用戶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發射服務。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4時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二級運載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經濟性好、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支持單星、多星并聯、串聯、搭載等多種形式的發射需求。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3噸(軌道高度700公里)。此次發射任務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92次發射,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
東方空間“引力一號”火箭通過遙一總裝開工評審
北京時間2023年8月4日,東方空間舉行了“引力一號”遙一火箭總裝開工評審工作,會議上對設計及工藝文件準備情況、總裝及地面產品齊套情況、總裝計劃等內容進行了評審。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引力一號”遙一火箭具備總裝開工條件,標志著“引力一號”遙一火箭正式啟航。東方空間首型運載火箭“引力-1號”各項工作正按計劃順利推進,確保12月份海上首飛圓滿成功。“引力-1號”為三級半構型火箭,助推級由4臺固體發動機集束捆綁,單臺高度為10余米,直徑為2.65米,推力高達155噸,將為火箭起飛提供600噸的推力,可實現高達6.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
亞馬遜發射柯伊伯低軌互聯網原型衛星
2023年10月6日,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用運載火箭為亞馬遜首次發射兩顆太空互聯網原型衛星,標志著其衛星網絡“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的正式啟動。亞馬遜計劃在未來6年建立一個由3236顆低軌道互聯網衛星組成的網絡,旨在提供“快速”、“經濟”的互聯網接入服務,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發射首批量產衛星。柯伊伯計劃的技術副總裁拉杰夫·巴達亞爾(Rajeev Badyal)將本次發射稱為“亞馬遜第一次向宇宙發射衛星”,意味著柯伊伯計劃在衛星發射方面已經領先了亞馬遜旗下的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
據澎湃新聞2023年10月21日報道,日前,SpaceX公司負責建造和飛行可靠性的副總裁比爾·杰斯滕邁爾在美國參議院太空與科學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公司今年的目標是飛行100次。展望明年,SpaceX 計劃將飛行率提高到每月約12次,到2024年共飛行144次。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2.8天發射一次任務,而目前的速度是每3.9天發射一次任務。
SpaceX提升可復用型獵鷹9火箭運力,打破最重有效載荷紀錄
美國東部時間2023年10月21日22時17分,SpaceX 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 SLC-40 成功發射星鏈6-24組衛星。一級助推器在8分半鐘后,成功降落在距離發射平臺642公里位于大西洋中的“重力短缺(A Shortfall of Gravitas)”無人駁船上。此次為改型火箭首次將23顆星鏈V2-mini衛星一次送入預定停泊軌道。本次發射的載荷總重量達到18.4噸,創造了該型火箭復用型配置的發射噸位記錄。SpaceX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以增加獵鷹9號發射到近地軌道的載荷質量:1)縮短一級返回點火時長;2)通過進一步降低液氧和航空煤油(RP-1)溫度來提高推進劑載量;3)發動機節流模式優化。
2023年10月20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正式發布了六款商業航天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及其型譜,標志著中國航天固體動力將加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本次發布的商業航天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及其型譜,包含4型整體式和2型分段式,其中包括1.2米、2米、2.6米和3.5米等直徑系列固體發動機產品型譜,可實現200千克-4200千克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直徑1.2米發動機目前已經在捷龍一號運載火箭等運載火箭中應用,直徑2米系列固體發動機在我國長征系列首型全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中使用,2.6米固體發動機主要用于捷龍三號等運載火箭。直徑3.5米500噸推力發動機已研制成功,是目前世界上直徑最大、推力最大的整體式先進固體發動機,使我國大型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步入到世界領先水平。未來,3.5米系列固體發動機將用于捷龍四號等中大型運載火箭。
神州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在即,主任務為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將于北京時間10月26日11時14分發射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與神舟十六號乘組在軌輪換,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載荷在軌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載荷出艙,進行艙外載荷安裝及空間站維護維修等工作,同時,持續評估空間站組合體功能性能,獲取積累空間站運行的寶貴數據和經驗,考核地面支持中心執行空間站運行管理任務的協調性、匹配性,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和故障處置能力。
衛星通信:邁向“手機直連衛星”新時代
SpaceX推出星鏈直連手機業務
2023年10月11日,SpaceX星鏈官網推出“Starlink Direct to Cell(星鏈直連手機)”業務,可與現有LTE手機配合使用,無需更改硬件、固件或特殊應用程序,便能實現“無縫訪問文本、語音和數據”。據SpaceX預計,該業務將于2024年起實現發送短信,2025年起實現語音通話、瀏覽網頁、連接物聯網設備。SpaceX正在大規模部署具備直連手機功能的Starlink衛星。這些衛星最初將由SpaceX獵鷹9號運載火箭搭載發射,之后將由Starship(星艦)承載。衛星進入軌道后,將立即通過星間激光鏈路連接到Starlink星座,提供全球范圍連接。此外,衛星還將配備先進eNB調制解調器(advanced eNodeB modem onboard),其作用類似于太空中的手機信號塔,可實現與標準漫游合作伙伴類似的網絡集成。
AST聯合AT&T和沃達豐完成天基5G語音及寬帶數據服務測試
2023年9月19日,AST, AT&T以及沃達豐等廠家聯合發布天基5G寬帶連接服務的測試結果,創造14Mbp下載速率紀錄,并強調該系統將面向存量手機提供衛星通信服務。AST SpaceMobile在今年4月份完成語音測試、6月份完成10Mbps的4G下載速率測試后,開創性完成天基5G蜂窩寬帶功能實測,并打破紀錄,實現了14Mbps的新數據傳輸速率。這一歷史性成就是利用BlueWalker 3試驗衛星得以實現,通過使用三星S22未經修改的手機,進一步展示了通過太空4G和5G寬帶連接填補覆蓋地面通信空白的前景。AST SpaceMobile目前計劃于2024年第一季度發射首批五顆衛星。
國內首次運營商NR-NTN低軌衛星實驗室模擬驗證完成
2023年9月6日,中國移動攜手中興通訊、是德科技共同完成國內首次運營商NR-NTN低軌衛星實驗室模擬驗證,支持手機衛星寬帶業務。本次測試驗證采用3GPP R17 NR-NTN國際標準,成功驗證了NR-NTN透明轉發和星上再生兩種基本組網模式下的手機直連低軌衛星的技術可行性,實現了端到端全鏈路貫通及數據傳輸驗證。NR-NTN作為手機直連寬帶衛星技術體制,是未來空天地融合演進方向。此次實驗室測試方案成功驗證了3GPP R17 NR-NTN技術落地能力,為地面網絡延伸覆蓋至全球全域立體空間打造堅實的技術基石,對進一步推進衛星與地面網絡產業鏈深度融合,星地協同一體技術研究,加速構建滿足大眾、行業、應急等各類連接泛在、場景泛在的天地一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KDDI宣布與SpaceX展開合作,推進手機直連衛星在日本的落地
2023年8月30日,日本市場占有率第二大的電信運營商KDDI宣布與SpaceX公司建立新的業務聯盟,基于下一代Starlink V2.0衛星提供的手機直連衛星能力為日本au手機用戶提供手機直連衛星的通信服務,計劃宣稱“只要天空可見,就可以在任何區域進行通信”。KDDI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此舉措將au的服務區域擴展到日本全境,包括山區和島嶼,在此之前,任何國內的電信運營商都很難在這里提供4G或者5G的通信服務。該服務計劃將使用Starlink衛星,基于KDDI的衛星頻率,計劃于2024年底推出。首次推出主要提供發送和接收短信功能,隨后適時推出語音和數據通信功能。由于使用的是現有的移動電話頻段,因此無需更換用戶正在使用的au智能手機就能進行衛星通信,可用作與家人和朋友的通信手段,也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
華為發布Mate 60 Pro先鋒計劃,手機衛星通信功能再升級
北京時間2023年8月29日12時08分,華為開啟Mate 60 Pro系列先鋒計劃,Mate 60 Pro 12GB + 512GB版本正式在華為商城上架,定價6999元,早于此前市場預期的新品發布時間。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開售后約一小時所有配色便已售罄。根據華為商城官網介紹,華為Mate 60 Pro成為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在功能上,用戶除了可自由編輯衛星消息,選擇多條位置信息生成軌跡地圖,還可以在無地面網絡信號的情況下撥打、接聽衛星電話,該功能需要用戶開通中國電信相關業務。中國電信于2022年5月推出了天地翼卡,用戶開通天地翼卡功能后,不換卡、不換號可隨需接入地面4G、5G網絡或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時空道宇落地國內首個車載衛星通信產品規模化應用
北京時間2023年9月1日,時空道宇聯合ZEEKER落地衛星互聯網商用車載通信應用,在即將量產交付的新能源汽車001 FR上率先實現車載衛星通信功能,并提供雙向衛星消息與衛星通話服務。根據時空道宇官網,功能上,時空道宇推出雙向衛星消息版終端、衛星通話版終端、以及高通量衛星互聯網終端,其中“車-端”一體化設計的高通量衛星互聯網終端內置強大的多模衛星通信模塊,具備適配高低軌衛星的寬帶通信能力。時空道宇推出的全球首個衛星互聯網車載一體化玻璃天線,信號傳輸效率、抗干擾能力優于傳統天線,用戶可在全球隨時隨地寬帶上網、手機在線,且永不失聯,在用戶遭遇緊急情況可實現精準定位并向外界發送詳細的位置信息。根據極氪發布會的實時通話測試,在手機無信號區域,此款車載衛星應用可提供雙向短消息、語音通信等服務,通話時在搜索最佳信號源前會有20-30秒等待時間,撥通后衛星消息和衛星通話功能一切正常,且通話效果也具備較強的穩定性和清晰度。
長光衛星首次實現獨家自主完成業務化應用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試驗
2023年10月12日,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長光衛星)使用自主研制的車載激光通信地面站,與“吉林一號”星座MF02A04星星載激光終端開展了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試驗并取得成功,標志著長光衛星已成功實現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全業務鏈的工程化,工程應用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由獨家自主完成業務化應用星地激光高速圖像傳輸試驗。自2020年3月起,長光衛星同步組建基于業務化應用的“車載激光通信地面站”與“星載激光通信終端”攻關團隊,全面開展研制工作。歷經3年多的研發測試,順利完成車載激光通信地面站與星載激光通信終端地面水平對接測試,實現了下行10Gbps、上行10Mbps雙向激光通信。此次該企業自研的車載激光通信地面站成功接收了“吉林一號”MF02A04星星載激光終端下傳的120GB遙感圖像,獨立完成星地高速激光圖像傳輸試驗。
投融資:海內外商業航天投融資保持活躍
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中信建投投資領投
2023年10月25日,天兵科技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信建投投資領投,央視基金、德岳投資、鴻富資產、蘇州資管、首發展創投等機構跟投。本輪資金將用于首飛成功的天龍二號中型液體火箭批量化生產,以及天龍三號大型液體運載火箭與發動機研制和首飛,可回收復用技術的攻關試驗,天龍三號專用發射工位建設、批產能力建設和人才團隊的完善。
納微星科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2023年9月13日,納微星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老股東天使輪投資方清控金信資本領投,朗瑪峰創投及個人投資者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技術迭代、核心產品規模化量產。納微星科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高可信、高精度的衛星導航定位、授時及衛星導航信號模擬仿真測試服務。據納微星科創始人兼CEO趙埔塬介紹,公司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PNT(定位、導航與授時)中心孵化。該中心衛星導航安全組是我國最早從事衛星導航欺騙干擾威脅評估與防欺騙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截至目前,納微星科共完成兩輪融資,金額近億元。
Axiom Space獲得3.5億美元C輪融資
2023年8月21日,總部位于美國休斯頓的Axiom Space在官網宣布,公司在最新的C輪融資中籌集了3.5億美元,使募集的總資金量達到了5.05億美元。這輪融資由沙特阿拉伯的金融巨頭Aljazira Capital和韓國醫療保健投資公司Boryung領投,Aljazira和Axiom兩家公司的CEO出席了簽字儀式。此外,Axiom至今已經獲得了超過22億美元的客戶合同。此次3.5億美元融資主要用于繼續開發商業空間站。
MDA收購SatixFy衛星載荷業務
2023年8月31日,以色列衛星通信設備制造商SatixFy宣布與加拿大宇航設備制造商MDA達成6億美元戰略交易,其中包括出售衛星載荷業務。MDA將向SatixFy支付4億美元購買SatixFy宇航系統公司。SatixFy位于英國,主業為衛星載荷系統和分系統開發,包括數字波束成形天線和星上處理器。MDA公司CEO Mike Greenley表示,收購SatixFy公司的數字載荷業務將幫助該公司擴展下一代衛星研制能力,以滿足增長的客戶需求。交易完成后,SatixFy公司將繼續持有衛星載荷芯片相關的知識產權,預計這項交易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航天宏圖等成立衛星互聯私募公司,注冊資本4.01億元
據上海證券報2023年10月9日報道,近期河南航淇衛星互聯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立,執行事務合伙人為前海方舟創業投資管理企業,注冊資本4.01億元,經營范圍包含: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合伙人信息顯示,該公司由航天宏圖等共同持股。
美投資界:2024年衛星分系統及部組件值得重點關注
2023年10月17日,航天投資機構在美國硅谷舉行的衛星創新會議上表示,衛星分系統和部組件行業將在2024年熱起來。美國私募股權基金AEI副總裁泰勒·萊塔特(Tyler Letarte)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有數以萬計的衛星發射入軌。它們中的每一顆都需要推進系統、電源系統,需要計算能力——尤其是要在太空中搞自動化和邊緣計算。因此,更強在軌計算能力的需求將增加對新一代通信系統的需求,包括光通信終端,因此衛星分系統是他們重點關注的領域。專注于航空航天和國防市場的投資銀行KippsDeSanto & Co.董事總經理卡爾·施密特(Karl Schmidt)認為:美國政府近期授予了一份價值5億美元的合同,用于升級海軍陸戰隊的衛星通信設備。大國防承包商過去幾年里錯過了類似合同,現在他們很可能會出手來搶奪客戶關系。投資機構也在將注意力轉向那些為天基網絡提供更小型部組件的企業。據施密特的信息,今年市場上僅功率放大器行業就有4項并購交易。
Eutelsat并購OneWeb,挑戰Starlink
據財聯社2023年9月29日報道,法國衛星公司Eutelsat與英國同行OneWeb宣布,兩家公司已經完成了合并,成為了歐洲最大的衛星公司,以更好地與馬斯克的星鏈項目(Starlink)展開競爭。兩家公司聯合聲明稱,已經完成了全部股份的合并,合并之后的公司名為Eutelsat Group。新公司的總部和上市地點仍將設在巴黎,并已申請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Eutelsat表示,新公司的收入預計能夠在中長期內以兩位數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在2027年達到約20億歐元(21.1億美元)。而資本支出預計在2024年至2030年間每年約為7.25億至8.75億歐元。新公司的定位是成為太空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希望將Eutelsat的高通量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與OneWeb的低軌道地球衛星(LEO)的優勢結合起來,為客戶提供低延遲和無處不在的高密度網絡。
政策:衛星互聯網領域再迎催化
上海:布局“天地一體”的衛星互聯網
2023年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其中提到,布局“天地一體”的衛星互聯網。穩步推動實施商業星座組網,加快落實頻軌資源授權,分階段發射規模化低軌通信衛星構建低軌星座,建設測控站、信關站和運控中心等地面設施,促進天基網絡與地面網絡融合應用。推進智慧天網創新工程,搭建中軌道衛星通信網絡技術驗證系統,開展大跨距全球互聯等在軌驗證,為探索構建中軌道通信衛星星座奠定基礎。
工信部:推進電信業務向民間資本開放,推進衛星互聯網準入制度改革
2023年10月7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關于創新信息通信行業管理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其中,包括要擴大電信業務開放。有序擴大電信業務對外開放,探索在自由貿易港等地區先行先試,試點擴大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統籌推進電信業務向民間資本開放,加大對民營企業參與移動通信轉售等業務和服務創新的支持力度,分步驟、分階段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準入制度改革,不斷拓寬民營企業參與電信業務經營的渠道和范圍。
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衛星互聯網迎發展
2023年9月,“新型工業化”的概念在多個重要會議中被反復提及。9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研究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有關工作;9月22日至23日,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新型工業化始于2002年黨的十六大,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我們認為,新型工業化內涵在不斷動態調整下已成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重點和首要任務。衛星互聯網作為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望在政策驅動下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政協常委會召開,提出大力發展衛星互聯網
2023年8月22日至24日,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京召開。會議中,農工黨中央提交《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建設世界一流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發言,提出在NTN標準推進、中低軌資源稀缺、6G星地融合趨勢等背景下,要加快部署建設世界一流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自主衛星互聯網,搶占6G標準制高點,在“十四五”期間爭取實現LEO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組網。
風險提示
1) 衛星需求不及預期:由于國內衛星互聯網商業前景不夠明朗、衛星發射成本較高,國內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進程緩慢,行業市場拓展不及預期;
2) 新技術開發進度不及預期,新技術滲透不及預期,技術發展存在非線性,技術商業化存在一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