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力量來看,目前全球運載火箭技術有巨大突破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航天產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全球商業航天迅速發展,以運載火箭發射、低軌互聯網星座、太空旅游等為代表的商業航天活動不斷取得新進展,成為推進全球航天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立足中國,201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 2025 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就此開啟了中國航天由單一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轉變進程。此外,“十四五”規劃中,空天科技首次出現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內容中,商業航天作為航天領域的新生力量,在政策扶持和社會資源助推下,成為推動我國航天及高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圖:來自”艾媒咨詢”
火箭推力的技術突破
以美國商業航天SpaceX未上市為例,其火箭推力實現主要兩個提升-1.提升單臺發動機推力;2.增加單枚火箭發動機數量。例如SpaceX的”猛禽”發動機推力已達230噸,還成功將33臺發動機塞入星艦,使其成為全球推力最大運載火箭,奠定了火星移民基礎。
而我國在研的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將以5873噸推力刷新中國航天紀錄,計劃于2028-2030年間首飛。
-圖:“猛禽”發動機公開的推力數據(圖:來源SpaceX)
回收復用技術帶來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一般火箭回收復用方式為傘降回收、帶翼飛回及垂直回收三種方式。
傘降回收為一級火箭完成間段分離再使用降落傘進行回收,該技術成熟度高、運載能力損失?。s10%)且成功率高等特點;具有對陸地地形、著落點要求高及發動機無法復用。
帶翼飛回是利用機翼機構的空氣動力學以滑翔方式回收,落點精度高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因而“垂直回收”為目前主流回收技術。
SpaceX的垂直回收技術分為三階段:⑴陸上回收⑵海上回收⑶“超級筷子”。目前SpaceX一直在技術革新的“超級筷子”相對之前海上回收的優勢在于能夠極大縮短火箭發射周轉周期,“超級筷子“抓住返航的”超重”助推器后,便直接將其送回發射塔,隨后測試性能并加注燃料快速投入下一次發射。因而極大提高了發射的頻次和周期。
-“超級筷子”的自拍(圖:來源Space X)
就民營商業航天來看,我國商業航天企業任重道遠。
商業發射上國家隊完成更多
我國商業運載火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商業發射任務仍需靠“國家隊”完成。從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格局看中美兩國商業航天,可以發現我國火箭商業發射任務主要由“國家隊” 承擔,而美國則是由以 SpaceX(未上市)為主力軍的民營企業承擔。
基于各大航天企業目前的計劃安排,2023年,如果航天科技集團保持去年的54次發射、科工火箭公司保持去年的5次發射,星河動力公司完成8次發射,中科宇航完成已經公布的2次發射,“天龍二號”完成首飛,中國航天發射就能達到69次。這還只是基于一種較低限度的合理推算,如果考慮到以星座組網為代表的航天發射需求的增長,2023年,中國航天發射有望超過70次。
成本及發動機技術受限一定程度制約了商業航天的發展
火箭發射成本方面,我國民營航天企業每公斤發射成本超過 15,000 美元,是 SpaceX 獵 鷹九號發射成本的 5 倍,實現一級火箭回收是降成本的關鍵。根據 Visual Capitalist 官網的數據,作為 SpaceX(未上市)發射成本最高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依然低于世界任何國家,約為 3000 美元。此外,如果未來星艦可以做到全箭回收,那么該火箭每公斤的發射成本預計只需 200 美元。相比之下,我國代表性民營航天公司星河動力最近發射成功的谷神星一號火箭的每公斤發射成本超過 15,000 美元。因此, 在火箭發射成本方面我國與 SpaceX(未上市)的差距同樣較為明顯。而 SpaceX(未上 市)火箭發射成本碾壓世界主要得益于其已實現一級火箭的回收和重復使用,這是因為僅一級火箭部分的成本就占到了火箭制造總成本的 60%左右。
另外垂直回收技術及民營企業對液體發動機研發進程落后,從性能、推力、比沖及推重比都存在一定差距。
發掘產業融合、促進軍民產研落地及航天器革新性應用才是關鍵
以海南文昌為例。文昌具有緯度低、發射入軌所需燃料少、成本低等特點。目前當地政府已著力打造中國第一個商業航天文昌發射場并配套文昌國際航天城,為中國首個具有商業性質的濱海航天城。從2022年航天城園區已完成營收116.3億元、稅收5.15億,固定投資43.89億元。園區依托濱海航天城、海南自貿港等優勢加快推進發射區、起步區、旅游區、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等建設。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也進入室內裝修和設備安裝階段,預計2023年6月投入使用。將天上拍、地上收、云上存、超級算、量子傳、政企用的航天大數據全生命周期打通
文昌-我國唯一一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建成及配套廠房的投入使用也將承攬國內外的發射任務,進一步提升國內的發射能力。
-網絡流傳的文昌航天城規劃圖(圖:來源網絡)
新興商業航天的應用
區別于衛星互聯網、衛星通信、衛星導航三大傳統商業航天應用領域,商業航天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新興的應用領域,也引發了人們對商業航天未來的更多應用場景的需求。太空殯葬、太空旅游為主業態的已開始初步商業化;而火箭洲際貨運、太空挖礦等應用也已進入設計研制階段;更長期的展望,如洲際交通運輸、火星移民、太空基地等應用或將 成為人類航天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以太空旅游為例
太空旅游業務主要有 4 種,包括:太空邊緣游、零重力游、亞軌道太空旅游和軌道太空旅游。太空邊緣游是指地球大氣層與太空交界處的旅 游活動;零重力游是指利用飛機做拋物線飛行讓游客體驗約半分鐘的太空失重感覺;亞軌道太空旅游是利用載人飛船在火箭發動機熄火和再入大氣層期間而產生幾分鐘的失重,其是在 100km 高度以內進行的旅游活動;而軌道太空旅游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游,既包含乘坐載人飛船在軌道上飛行,也包含到國際空間站上的旅游。2001 年,首位太空游客美國丹尼斯·蒂托乘坐俄羅斯“聯盟”TM32 號載人飛船到國際空間站上旅游觀光了 9 天,成為全球第一位太空游客。
一些國內的企業已經紛紛開始提出了與太空旅游的相關項目,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預計在2040年,我國太空旅游經濟市場將創造出超過6萬億元的經濟價值。
-馬斯克的太空旅行團。(圖:來源網絡)
政策利好頻出,國內外投融資活度不減。
2014年以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發布多項政策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衛星,參與運載火箭的研制生產線等,開始為民營的航天機構降低進入門檻。北京、上海和武漢形成我國商業航天三極,其余各省如海南、廣東、山東等地政策持續加碼。2021 年全球商業航天投融資總額超過 157 億美元,2022年仍保持活躍,我國商業航天賽 道 2011至 2021年總披露融資額超 243億元,我國商業航天處在“政策放開,資本流入” 的黃金時期。
根據企查查,2011-2021 年我國商業航天賽道融資事件數量共 341 起,融資事件數量從2015 年起開始翻倍,從15起上升至 29起,2016-2017 年實現第二次跳躍,2018 年為歷 年第一高,達到 62起。2011-2021年我國商業航天賽道總披露融資額達 243.1億元,其 中 2021 年超 64.5億元。根據《衛星應用》,2021 年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共發生融資事件 233 次,涉及 199 家公司、25個國家,投融資總額超過 157億美元。SpaceX仍是 2021年融資金額最多的公司,全年共融資 23.5億美元,占全球投融資總額的 15%,由近百個投資方共同投資。
綜上所述:航天器的商業場景應用多樣,遨游太空已經從過去的“科幻”變成了現實。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及空間站的建造也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來取得質的飛躍。未來,國家將繼續在航天器的技術革新,在載人飛船升級及深空探月的道路上上繼續前行。而紫微科技(AZSPACE)作為中國商業航天梯隊的一份子,將繼續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之路上風雨無阻、繼續前行。
歡迎掃碼觀看2023年電子技術應用商業航天研討會直播回訪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