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再度審視騰訊的醫療生態時,其C2B的模式已經足夠清晰,供需雙向切入下,以“智能”與“連接”為核心的騰訊醫療夢,正緩緩在霧霾中明晰。
供給端:連接
“我們能做什么”與“人們需要什么”是互聯網企業在做醫療時必須思考清楚的兩件事。在騰訊看來,兩個問題均與“連接”有關。
連接醫生是患者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美團知道你喜歡吃什么外賣,但醫生不知道你到底有怎樣的醫療需求,這是因為,大家以前把看病就是看作很簡單的交換,我有需求,醫生幫我服務。”騰訊醫療副總裁吳文達表示,“沒有有效運行的家庭醫生制,醫患關系是割裂的,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幫助一個病患跟某一個醫生,或者是醫生群體、或者社康、或者醫院也好,建立更長久的關系。不管是連接、溝通、通過技術AI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
從醫療供給側出發,騰訊嘗試從人工智能、大數據兩個方向提升已有醫療資源的供給能力。
騰訊天衍實驗室切入的是醫院端方向,通過醫療大數據構建“虛擬醫生”,由此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降低醫生誤診、漏診概率。
人們樂于通過互聯網來獲取醫療知識,而生產者也樂于向人們生產醫療知識。根據企鵝智庫調查,過去幾年里,我國醫療健康自媒體有40000+,周閱讀量100萬以上,醫療健康問題每天搜索量達到6000萬。但是,大量的互聯網醫學內容泥沙俱下,許多非專業人士開始將不明來源的資料簡單堆砌,進而向人們傳達了錯誤的信息。
5G賦能智慧醫療,還廣泛運用于基層醫療,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這不僅意味著硬件設施的升級,更重要的是,醫療服務也將駛上“快車道”,為轄區居民帶來更多觸手可及的優質資源和醫療服務。
在龍崗中心醫院南聯社康,醫生可通過5G遠程診療技術,與30公里外的深圳市人民醫院進行實時連線,同步聽取患者的呼吸音,讓居民無需出遠門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既治病又方便。
龍崗人民醫院與社康的一體化轉診平臺,也讓人眼前一亮。醫生可以一站式為居民完成上下轉診和就診預約,社康上轉還可以提前享受預約名額,構建院內360視圖實現患者在醫院及社康數據的全集成全展示,為醫生診斷提供數據支撐。目前該模式也在全區推廣,預計2023年將在轄區內全面啟用。
如今,龍崗多家醫院陸續推動“智慧醫療”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龍崗區人民醫院成立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借助大數據制定最佳診療方案;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搭建了5G智慧中醫健康管理平臺;龍崗中心醫院通過了電子病歷五級評級的省級初審等等,智慧化體系正陸續在全區推廣建設。
互聯網醫院實現“不出門就醫”
醫療咨詢、在線復診、處方流轉、在線預約檢查檢驗……通過手機“一鍵”問診,藥品還可配送到家;線上下單預約檢查,按約定的時間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即可“在家看檢查報告,線上找醫生解讀報告”。
南昌越來越多的醫院將業務從線下轉移至線上,“云端就醫”從想象變成現實,我市群眾已經可以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自助機等多種渠道掛號、繳費、查詢打印報告,在線上獲得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實現了“不出門就能看醫生”的便民服務。
互聯網醫院的上線有效解決了因醫療資源緊缺和區域分配不均等因素導致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促進衛生資源的充分利用,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便捷、可靠、優質”的醫療服務。
73歲的市民林蘭說,因不習慣使用智能手機,平常她都在醫院現場掛號,排隊時間長、來回奔波也成了她就醫的痛點。“好在南昌市第三醫院朝陽院區的互聯網線下體驗區內,會有導診人員幫助我在互聯網醫院線上方便門診就診,這樣就無需排隊,咨詢隨訪、開藥、拿藥等一氣呵成。”林蘭開心地說,“現在我會在手機上操作了,不到一分鐘化驗單就開好了,以后問診、開藥不用來回跑了。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