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等的迅速發展,汽車芯片正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之一,要協調穩定市場、確保芯片供應。從供給上來看,要梳理關鍵領域芯片供需情況,引導國外汽車芯片企業來華投資,建立芯片及重要原材料應急儲備機制。在穩定市場方面,要加強執法監督力度,調控原材料價格無序上漲,緩解企業壓力;強化政策引導、加快汽車芯片整體產業鏈布局。
汽車芯片供給最黑暗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會持續改善。但想完全解除芯片的短缺,估計還是要到明年春節銷售高峰之后。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解決短期的供需矛盾并不能解決“缺芯”之痛的根本,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從供應鏈角度建立完善的汽車芯片生態體系。不過,在“芯荒”持續影響全球汽車產銷的同時,近期市場上也傳來了利好消息。先是臺積電宣布將優先解決汽車芯片的供應問題,擴大MCU芯片的產能,預計全年將擴大產能60%。
造成全球汽車產業大范圍缺鋅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汽車行業復蘇速度超出預期,車企對芯片需求快速增長,導致供需失衡;其次,部分芯片供應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限制芯片產能;最后,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不斷提速,進一步提升汽車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芯片短缺危機下,中國汽車受到的影響較大。這背后,除了全球范圍內芯片供應不足外,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不高和本土車企長期高度依賴芯片進口也是加劇國內車企受芯片危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汽車芯片短缺造成的價格提升,刺激了芯片廠對汽車芯片的投入。隨著市場機制的調節,汽車芯片的產能的確有所提升,部分細分種類的芯片短缺已有所緩解。基于各個芯片企業的積極擴產以及芯片封裝重鎮馬來西亞疫情緩解,有行業專家判斷,汽車芯片短缺最黑暗的時刻已經過去,未來芯片的供應會持續改善。
在芯片短缺危機之下,國產汽車芯片開始嶄露頭角,“國產化”進度和“自主可控”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短期優先解決“缺芯”問題;中期完善產業布局,實現自主可控;構建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長期機制,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要從頂層設計上,加緊長遠戰略布局,建立車規級芯片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長期機制,切實落實半導體產業技術人才梯隊建設,保證產業技術全面布局并始終緊跟前沿發展走勢,進而謀求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全球汽車行業的芯片供應鏈已經徹底混亂。盡管汽車產業原本的全球化分工以及精益生產已做得非常成熟,但在新的形勢下,汽車芯片的供應鏈體系出現危機,必須引起整個產業的重視。智能汽車的發展將使得車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長。因此希望通過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芯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形成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應用能力。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前汽車芯片產業鏈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標準體系不健全。據他透露,一款汽車芯片要想實現上車,前期需要大量的審核和認證,即便是在上車之后,也要保證不存在相關的質量風險。但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的統一標準,標準體系的缺失,導致了部門芯片企業研發汽車芯片意愿減退。
搭建汽車芯片在線供需對接平臺,暢通芯片產供信息渠道,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機制外,還將進一步提升芯片供給能力,包括支持整車、零部件、芯片企業協同創新,穩妥有序提升國內芯片生產供給,同時還將推動跨國芯片企業在中國本地化生產布局,從而增強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