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智慧交通到智慧管理,再到智慧建造,隨著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步入一個嶄新階段:加速布局新基建,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為突破口,提升城市運行效能,挖掘數字經濟紅利。
大至每一棟建筑、流經的河流,小至一個井蓋、消防栓,在無錫蠡橋社區,通過“數字蠡橋”平臺,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地面設施,深埋在樓宇間、地下的管線也都能悉數掌握。究其原因,蠡橋社區按照真實世界1∶1建立了數字社區模型,這也是無錫首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實時動態管理的社區。
在2022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重慶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展示的綜合管廊智慧管理平臺技術備受關注。截至6月底,重慶共有36個區縣(含開發區)啟動綜合管廊建設。其中,開州區地下綜合管廊已進入全面運營階段,在全市率先實現綜合管廊全天候智慧化運營。
“一網管全城”的智慧城市建設將在更多區域鋪開。今年7月,北京市通州區提出打造副中心城市大腦、搭建副中心政務大數據平臺等28項標桿示范工程;上海明確支撐城市邁向全場景智慧時代;廣州也提出全面布局廣州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提高廣州城市建設智能治理水平。
大數據賦能普惠金融
“線上提交申請材料后,不到三分鐘我就收到了貸款成功的信息!”說起在湖南湘江新區農村商業銀行的貸款經歷,小微企業主楊慧龍十分滿意。他在朋友圈看到新區農商行“湘江快貸”產品的推薦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了貸款申請,沒想到獲得令人驚喜的結果—— “這是我用過最快、最方便的一款貸款產品!”
楊慧龍提到的“湘江快貸”,是長沙市金融專題庫和金融大數據服務開放平臺聯合金融機構,推出的首個完全基于政務數據打造的全線上自助辦理的信用貸款產品,這是長沙運用大數據賦能普惠金融的最新探索。
原來,長沙依托“城市大腦”建設和全市政務數據歸集行動,匯聚各領域數據339億條,實現跨部門共享、調用達數百億次。“為打通政務與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將工商、稅務、人社、公積金等55類金融領域急需的政務數據,以‘原始數據不出庫’‘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形式直接連通了銀行業務系統,極大提高了便利性。”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已累計服務銀行等機構調用相關數據5.5萬余次,為203家中小微企業進行精準畫像輔助風險決策,成功批復融資授信67.07億元,發放貸款33.24億元。
無論是對市民出行、辦事等顯性需求的滿足,還是為政務系統、金融服務保駕護航,新型智慧城市構建都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城市建設成果。不難發現,當前數字經濟總量約4000億元,綜合排名全國城市第12位的長沙,正展現出越來越多的“智慧之美”。
在數字產業發展上,優先支持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重點領域項目列入省重大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支撐計劃等專項資金支持。對湖西王智能車間、江華機械智能制造等骨干項目,實行專班推進,發揮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實現數字化改造,提升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質量和比重。發揮好湖西產研院、清研單縣研究院等科創平臺優勢,抓好智能終端電子產品集群、華微數據產業園、湖西云數中心等重點項目運營建設,推動實現全鏈條發展、全產業突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上,開展“云、網”提升行動,鞏固310項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對接成果,實現使用頻率最高的前50項電子證照證明在政務服務和社會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圍繞14個省級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和11個信息化產品,全面拓展建設場景。在數字鄉村打造上,制定出臺《單縣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26項具體任務,推進7個專項行動,推動產業升級、農業進步。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