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業內傳出三星要延長暫停拉貨的時間,給本就低迷的存儲市場再度蒙上一層陰影。
三星電子今年第一季度的DRAM銷售額為103.43億美元,比上一季度減少了900萬美元。繼2021年第三季度之后,三星的銷售額已經下降了兩個季度。
與此同時,美光也在最新一期的財報中下調了對下一季度的預計。美光表示:由于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等消費市場的終端需求疲軟,已經看到近期行業需求顯著減少。美光預計2022年DRAM和NAND的同比增長均會低于長期的年復合增長率。美光也表示計劃在2023財年使用庫存來供應明年的部分市場需求,早前計劃的擴建計劃會被延緩。而相對于砍單,三星暫停拉貨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打擊更大,因為這意味著訂單量直接降為零。
兩家內存大廠的收縮動作,讓人疑問存儲行業的下行周期來了嗎?
市場下行信號頻繁亮出
存儲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存儲行業的周期與半導體行業的周期具有同步性,但存儲器的波動一般會高于半導體行業的波動幅度,價格的暴漲暴跌對于存儲行業較為常見。市場的下行周期最直觀的就是價格大跌。
以DRAM的價格為例,DRAM是存儲器細分產品中的營收占比最大的產品。據IC Insights預測,2021年DRAM在存儲行業的營收占比將達56%。在2021年秋天DRAM價格達到頂峰后,DRAM價格便開始逐季下滑。
據TrendForce預估,2022年第三季DRAM價格將下跌3-8%,server DRAM將再下跌0-5%,Mobile DRAM跌幅擴大至3-8%,graphics DRAM價格仍小跌0-5%,Consumer DRAM中DDR3與DDR4價格將季減3-8%。
來源:TrendForce
市場下行周期中,廠商需要面對庫存壓力大的問題。自去年以來,PC、移動設備廠商的庫存水平均處于高位水平。一度供不應求的DDR5、GPU、電源管理芯片、驅動IC、模擬芯片和NOR FlASH近期市場需求也逐漸趨緩,部分產品價格開始轉跌。
從主要整機廠商平均存貨水平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廠商平均存貨環比上升幅度為6%,存貨周轉天數環比上升4%。從全球主要半導體廠商平均存貨水平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平均存貨水平環比上升16%,存貨周轉天數環比上升11%。
多因素沖擊存儲市場
首先消費領域的需求疲軟是最沖擊存儲市場的最大因素之一。
根據CINNO Research最新的報告來看,2022年5月中國手機市場上排名前五的廠商除了榮耀外,出貨量均同比下降。當前幾大主流智能手機品牌的出貨量預期均進行了下調。
消費電子市場的下滑,讓整個半導體市場的出貨量都有所收縮,但雪上加霜的是許多的存儲廠商的擴產計劃已經處于箭在弦上的狀態。
在缺芯成為關鍵詞的前兩年,存儲巨頭們紛紛選擇擴建提高產能。
2021年SK海力士在大連建設新的3D NAND閃存晶圓廠。同時2021年底,SK海力士完成了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及SSD業務案的第一階段,從英特爾手中接管了SSD業務及其位于大連的NAND閃存制造廠的資產。為加快推動項目發展,SK海力士決定在大連繼續擴大投資并建設新工廠。
2022年4月三星電子位于中國西安的第二座NAND Flash閃存工廠已完成擴建,并開始全面生產。同時在韓國平澤市興建的P3芯片廠,預計將在2022年7月份完成產線安裝,下半年將會實現投產。
供過于求的態勢使得存儲市場的不景氣不難理解。
但本輪市場下行不僅是因為供過于求,結構性缺貨是存儲產品銷量下滑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移動、PC和消費市場的終端需求減弱,但云、網絡、汽車和工業市場表現出韌性。亞馬遜、谷歌、Meta和微軟預計將在全球30個新地區建設數據中心。21年下半年開始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的芯片供需關系緊張,一些關鍵服務器芯片的交付時間延長到52到70周。目前服務器廠商也仍存在芯片供應緊張的情況,Digitimes相關報道認為服務器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可能貫穿整個2022年。
據日經亞洲報道,英特爾已通知客戶提價,不同類型的芯片漲幅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某些產品可能會增長超過10%和20%。漲價的產品中包括服務器的相關芯片。
云、網絡、汽車等市場也是存儲的重要市場之一。但在服務器芯片交期拉長且漲價,存儲芯片價格成下降趨勢的情況下,購買存儲產品可能會造成服務器廠商庫存壓力增加,因此即便這類市場需求仍在但出于對庫存的擔心,相關廠商仍不會選擇購入產品。
警惕存儲“逆周期”,國產存儲廠商如何應對
上文中提到,一部分存儲廠商的擴產已經處于“不得不發”的階段。在設備已經上產線的情況下,原廠大幅減產將帶來高昂的成本壓力,因此存儲大廠大概率會以低價換市場,而這正是韓國存儲大廠熟悉的“逆周期”操作。
上世紀80年代初,三星選擇DRAM存儲芯片作為業務切入點。1984年,DRAM價格為4美元,1985年跌至30美分,在這一低谷期內存市場哀號遍野,陷入巨額虧損的英特爾被迫裁員7200人,關閉生產DRAM的七座工廠。日本企業也開始大幅度減少資本開支。此時三星反其道而行,對存儲芯片瘋狂擴產,并開發更大容量的存儲芯片。
苦苦支撐中,半導體市場進入短缺階段。90年代,韓國三星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存儲芯片制造商。
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量DRAM廠商錯誤地預判了微軟的Vista系統可以推動內存市場,大量擴產。然而Vista因為系統漏洞等原因銷售量直線下降,廠商提前擴張的DRAM的產能成為累贅,供過于求極其嚴重,DRAM顆粒價格急劇下跌。
整個行業虧損加劇,存儲公司叫苦不迭,然而三星將上一年全部利潤的118%投入DRAM產能擴展,再次發起價格戰。2009年德國DRAM大廠奇夢達倒下;2012年曾經的DRAM頭部廠商日本的爾必達宣布破產。
因此在市場下行過程中,存儲廠商必須警惕這類有資金又有技術的競爭者們。
雖然國產存儲廠商相對于三大巨頭起步較晚,但也正是這樣國內的存儲廠商有著大量的經驗可以學習。無論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成功經驗,還是奇夢達、爾必達的失敗案例。
從產能上說,長江存儲在2020年中就已籌建存儲基地項目二期,目前正在加速推進,今年也傳出在建第二座工廠的傳聞,如果順利建成,這兩家工廠的總產能將達到每月30萬片晶圓。據估計長江存儲去年的全球市場份額接近5%。
公開資料顯示,長鑫在2020年、2021年分別實現了4.5萬片晶圓/月、6萬片晶圓/月的目標,2022年的產能目標是12萬片晶圓/月,未來的產能目標是30萬片晶圓/月。截止2021年,全球DRAM總產能大約是150萬片/月,預測到2022年底,長鑫存儲的12萬片產能將獲得全球市場份額的8%左右。
技術仍是半導體產業的第一生產力,對于存儲產品也不例外,單純增加產能并不能保證讓存儲廠商能在下行周期中擴大市場份額。半導體產品更新換代及技術升級速度較快,持續研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是各家廠商在市場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手段。如果存儲產品不能跟上相關產品的技術趨勢,也終將會被市場淘汰。
從技術上說,國內NAND閃存芯片制造商長江存儲科技計劃跳過192層,直接轉向232層的3D NAND生產。這樣長江存儲有望在2023年增加其232層3D NAND芯片的產量,這可以讓國產NAND芯片制造水平更接近其他更大的國際同行。
長鑫存儲投入25 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對原有芯片架構進行重新設計。基于這一專利技術,長鑫存儲成功量產出19nm工藝的DDR4和LPDDR4,成為全球第四家DRAM產品采用20nm以下工藝的廠商,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能夠自主生產DRAM的廠商。
可以看到無論從產能還是技術上,國產存儲芯片公司都在激流中穩步前進。
笑到最后才是真英雄
盡管存儲市場需求近期疲軟,但長期需求趨勢依然強勁,數字化的浪潮已經不可逆轉,存儲市場長久來看必然是向更高更大的格局邁進。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兩家國產存儲廠商,國內還有一些相對規模較小的存儲廠商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鉆研,如兆易創新的NOR FLASH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北京君正開發出針對具有較高技術壁壘的專業級應用領域,能夠滿足工業、醫療、主干通訊和車規等級產品的要求的DRAM產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人可以永遠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說,未來是下滑的周期,而非大幅下降。因此不必畏懼存儲市場會變天,笑到最后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