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米鏈”企業正謀求上市。
近日,上海創米數聯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創米科技”)在深交所遞交招股書,擬登陸創業板。
由小米孵化而來,在業務上高度依賴小米的創米科技,此次沖刺A股是否有戲?雷軍和小米,會不會再一次復制此前的操作,從中套取巨量利潤?
【營收結構單一,市場競爭激烈】
公開信息顯示,創米科技成立于2014年,定位于智能家居領域,產品覆蓋智能攝像機、智能手表、智能門鈴、智慧門、智能貓眼和掃地機器人等。
從近年的業績數據來看,在小米的強勢加持下,創米科技的增長表現尚達人意。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創米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8.75億元、11.24億元、15.33億元。
凈利潤方面,分別為2663.43萬元、-8812.91萬元和6042.36萬元。其中,2020年出現較大虧損,是受股份支付費用1.51億元影響。
只不過,創米科技產品和營收結構過于單一的問題,十分顯著。
2019年-2021年,創米科技來自智能攝像機產品的營收分別為7.61億元、10.02億元、12.8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分別為86.96%、 89.17%以及 83.88%。
其它各種類的智能家居產品,在創米科技營收占比中均未到一成。
而智能攝像機領域,近兩年市場競爭激烈內卷嚴重,不僅有螢石網絡、極米科技、石頭科技等專注于此賽道,分占一定市場份額的智能家居廠商,還有更多來自外部的強大對手。
隨著互聯網大廠對智能生態搭建的重視,華為、百度等巨頭企業依托自身基礎產品和平臺,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和安全技術等,將產業鏈布局延伸至智能家居領域,分食市場蛋糕。
以格力、美的等為代表的傳統龍頭家電企業,自然不會坐視被此浪潮所沖擊,也在推動產業向智能家居升級。
據艾瑞咨詢數據,2020年、2021年中國家用攝像頭出貨量分別為4040萬臺、4650萬臺,其中創米科技出貨量分別為804萬臺、1028萬臺,市場占有率達到19.90%、22.11%。
當前,創米科技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看似不錯,實則存在過分依賴小米模式,以犧牲利潤換取市場份額的“尷尬”,未來有很大不確定性。
【過半收入依賴小米,毛利率過低】
從小米襁褓中成長起來的創米科技,自創立伊始,就和小米深度綁定。
成立當年的天使輪融資由小米集團投資,其后的Pre-A輪融資由小米創始人雷軍控股的順為資本完成。回看過往,創米科技過去的融資主要由小米系參與。
除了資金上的支持,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首批成員企業,創米科技的業務開拓亦是從小米生態鏈起步。
作為“米鏈”企業,主要采用小米模式銷售產品,具體分工為創米科技負責小米品牌產品的整體開發、生產、供貨,產品則由小米的各個渠道對外進行銷售。
由此,也形成了創米科技業績上對小米高度依賴,經營上受小米模式困擾。
2019年-2021年,創米科技通過小米模式產生的收入分別為7.79億元、8.51億元、9.1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9.07%、75.70%、59.80%。
由于小米主打“性價比”,再加上銷售產品產生的凈利潤需要和小米分成,導致創米科技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銷售產品的毛利率很低。
2019年-2021年,創米科技在小米模式下的毛利率分別為14.48%、17.79%、19.76%。
同其它主營智能攝像頭業務的企業相比,創米科技的毛利率相形見絀。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螢石網絡智能攝像頭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7.16%、29.01%、30.77%,高出創米科技在小米模式下的毛利率超10個百分點。
此外,創米科技的產品主要采用代工方式生產,沒有自建生產工廠,代工廠商的選擇與更換,也受制于小米,引進新供應商前需獲得小米的首肯。
目前,創米科技與小米集團在股權關系、銷售合作、利益分配、供應鏈管理與成本等方面,雙方的合作均極為深入。
這對一家準備上市的公司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利的情況。
創米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如果未來小米集團向公司采購的金額顯著下降,公司的經營業績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脫離小米困難,上市存未知】
“去小米化”,是所有“米鏈”企業成長起來后共同的母題,尤其是在即將面臨上市的考驗時。
從近幾年創米科技的動作來看,其也在嘗試發展自有品牌創米小白,提升此板塊的收入占比。
不過,創米科技目前的自有品牌仍遠未成熟,消費者缺乏品牌認知,影響力過低。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不同品牌智能攝像頭的功能基本相似,沒有絕對的頭部品牌,與品牌相比,智能攝像頭所處的生態顯然更重要。一個家庭中盡量選擇同一生態下的智能家居產品,否則會增加操作復雜度。
這意味著,脫離小米生態后,創米科技想要真正依靠自有品牌獨當一面,難度很大。
對于米鏈企業而言,小米是它們共同的鎧甲和軟肋。沒有了小米的光環,以及其提供的銷售渠道、宣發支持以及生態庇護,其境遇往往會很慘淡,業績下滑、估值折損,都很難避免。
從石頭科技等“米鏈”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創米科技業務的獨立性及未來發展前景,陰云縈繞。
只不過,小米樂見的是,“米鏈”企業的膨脹和擴張。畢竟,雷軍和小米更為關注的,或許是它們登陸資本市場的超高套利離場。
回顧石頭科技這面鏡子,在其迎來巨額解禁之后,雷軍和小米用一份份減持套現公告,手握數十億元的收益宣告離場。
而離開了小米在品牌、渠道、供應鏈的全方位幫扶,以及資本市場上的加持,石頭科技“掃地茅”的稱號迅速隕落,其股價跌至如今的599元,市值由近千億元回落至僅400億元。
在上市審核日趨嚴苛的背景下,“小米系”企業的上市之路并不容易。即便上市成功,創米科技對小米的過重依賴怎樣緩解,以及如何妥善處理彼此間的關系,將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