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半導體行業規模最大的收購案,恐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或許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來說,收購Arm就如同鏡花水月,是一場非常美好卻極難實現的夢。
作者 | 方文
圖片來源 | 網 絡
英偉達被迫考慮放棄收購Arm
1月25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于多方反對導致收購案在獲批方面幾乎毫無進展,英偉達準備放棄收購ARM,并已告知合作伙伴,稱不指望交易能夠完成。
而ARM的持有方日本軟銀集團正加緊準備ARM的首次IPO,以作為替代方案。消息傳出,英偉達當日股價收盤大跌4.5%。
目前,無論是英偉達還是軟銀,在官方口徑上都表示支持這筆交易。
英偉達回應稱公司態度不變,彭博社也指出,雙方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這筆交易正面臨著英國、歐盟、美國、中國等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以及英特爾、高通等競爭對手的強烈反對,英偉達很有可能錯過今年3月的[最后期限]。
各國監管部門趨嚴結果或以明確
隨著各國監管部門審批趨嚴,英偉達準備放棄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這筆價值400億美元的收購案或將告吹。
此時,距離英偉達最初宣布收購ARM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
2020年9月,軟銀集團和英偉達宣布達成確定性協議。
根據協議,軟銀將把ARM出售給英偉達,交易價值為400億美元。
協議公布后,谷歌、微軟和高通在內的多家公司都對此感到擔憂,并要求反壟斷部門干預。
英偉達和ARM這兩家公司分屬美、英兩國,但兩國有關部門均對此收購案流露出反對情緒,可想而知這筆交易想要達成并非易事。
競爭對手[齊心協力]反對的原因
掌握GPU市場大部分份額的英偉達,并購目前在移動低功耗CPU領域占據優勢的ARM,會強化雙方在各自市場上的壟斷優勢,從而壓制競爭,這是市場不愿看到的結果。
英偉達收購ARM之所以會招來如此大的監管壓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收購雙方優勢占盡,尤其是ARM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一旦其被英偉達收購,足以形成[強者通吃]的格局。
倘若英偉達收購了ARM,就會打破原有的中立性。英偉達本身就與ARM的諸多客戶存在著競爭關系,因此無論英偉達都很難同時讓所有對手信服。
目前英偉達擁有全球領先的GPU和AI平臺,而ARM不僅僅在消費級移動設備有廣闊的市場和前景,也已經在x86陣營的傳統市場如HPC和PC領域披荊斬棘。
如果英偉達能把其在GPU和AI領域的優勢與ARM的技術更好結合在一起,必將在HPC和PC領域施展手腳。
英偉達收購Arm的真正目的,是將自己的AI戰略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打開云計算的廣闊市場。
未來Arm的芯片設計都將貫穿AI技術,這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智能手機行業,更會影響到數據中心市場。
眾多海外企業已經形成了[共識]
若想要跨境交易得到歐盟監管機構[點頭],必須在私底下先詢問其相關意見,再正式提交申請。
因此,預計等到全部流程走完,英偉達和ARM交易的截止日期2022年3月之前也到了。
6月中旬,美國科技巨頭英偉達發布最新進展,針對出資400億美元收購ARM一事,該集團正與歐盟方面進行斡旋。
不過,在向歐盟提交了審批申請之后,業界分析稱歐盟可能在交易的細節上有更多要求,預計按時對這筆交易[放行]的可能性不大。
2020年9月13日,英偉達公開宣布要用400億美元從日本軟銀手中收購ARM,本來決定的這個收購的期限是十八個月,如今,按照這個時間點來看的話,今年三月份無疑是最后期限了。
收購若失敗對ARM造成的影響
①ARM要面臨RISC-V芯片架構的威脅。當下,全球還有一個完全開源的智能手機芯片架構,這個架構就是RISC-V。
而且,除此之外,還能添加自己的指令集進行擴展,半導體企業能夠掌握更多的主動權,這也是ARM所比不上的。
②影響自身的技術創新和發展。RISC-V給ARM帶來這么巨大的威脅,ARM要想有效應對,那么最好的途徑就是促進自己這個架構的創新和發展。
還不是因為ARM自身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軟銀可能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因此軟銀如今才想要盡可能將這家企業脫手。
未來,還是很有可能會放緩ARM在芯片架構上創新速度,對于ARM未來的發展還是有著不小的不利影響。
英偉達放棄收購ARM意味著什么
在收購案進入尾聲之前,傳來英偉達或將放棄ARM公司,其實非常符合當下的事件發展走向。
即使英偉達做出仍不放棄的表態,也難以改變最終收購失敗的結果。
①芯片設計行業將繼續保持中立競爭狀態,ARM可以繼續向華為海思、蘋果、高通等公司提供相應的芯片設計架構服務。
②英偉達可能無法實現業務轉型。英偉達業務繁多,不僅僅是掌握了全球領先的顯卡處理器,更是在游戲,數據中心等領域占據重要市場地位。
③不排除向移動終端架構芯片轉型的可能性,但收購ARM失敗或放棄收購,轉型估計也難以完成。
結尾:
芯片向來是科技行業的最核心領域,更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芯片行業的重大并購活動,不僅關系到交易雙方的未來前景,還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與權重調整。
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的話語權,從而觸發各國監管部門最為敏感的審核神經。
部分資料參考:新浪科技:《收購Arm成鏡花水月:英偉達黃老板面對殘酷現實》,商學院:《英偉達將放棄收購ARM,400億美元“芯片帝國”止步?》,中國汽車報:《英偉達放棄收購ARM?軟銀或另謀IPO之路》,觀察者網:《獲批毫無進展,英偉達準備放棄收購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