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軟銀收購了ARM之后,因為自身在投資市場的不斷“碰壁”,對于ARM的未來軟銀沒有更好的經營模式和謀劃,最終計劃選擇出手,賺取其間的差價。此前,英偉達收購ARM的程序幾乎已經走到了最后,但近日又有消息稱,英偉達或將放棄以400億美元收購ARM。
由于相關方面的批準遲遲不能推進,英偉達的耐心或許被消耗殆盡。有消息稱,英偉達準備放棄以400億美元收購ARM。英偉達已告知合作伙伴,不指望交易能夠完成,軟銀方面也正在抓緊時間準備ARM的首次公開募股,尋找新接任者。
在2020年9月,英偉達與軟銀發布聲明,宣布英偉達將以400億美元收購軟銀旗下芯片IP公司ARM,成為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并購案。這筆交易剛宣布之后,就遭到了除ARM、英偉達和軟銀之外所有人的反對。
去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宣布起訴阻止英偉達收購ARM,針對這一收購案列舉了多達120條的指控。業界普遍認為,英偉達收購ARM會破壞ARM的中立性,即使英偉達表示收購之后,ARM還會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但市場認為英偉達獲得ARM的技術沒有任何難度。
如今,英偉達市值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半導體公司,僅次于臺積電。由于英偉達收購的可能性在降低,軟銀也不想“坐以待斃”,據悉,軟銀又計劃通過IPO形式出手ARM。
眾所周知,ARM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芯片設計公司。其為全球許多公司設計芯片,這一中立策略讓其獲得了巨大成功。監管機構擔心此次收購或將意味著ARM的中立性會被打破,即使英偉達做出承諾,也難以消除這種顧慮,這或將是此項收購通不過的最大障礙。
如今,英國、歐盟和美國的監管機構對該交易進行審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甚至通過訴訟方式要求停止收購。眾所周知,現在的手機處理器,甚至幾乎一切移動便攜設備的處理器,都是ARM架構的處理器。它簡單、節能、便宜的特點深受市場喜愛。
早在2016年,日本的軟銀集團宣布以大約3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成為當年科技圈最大的一筆收購案。不過,后來軟銀自身經營不善,在2019財年,軟銀營業虧損125億美元,軟銀開始變賣資產,ARM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籌碼。
而有能力接盤ARM的,只有三家公司,分別是蘋果、三星和英偉達。不過蘋果對收購不感興趣,那只剩下兩家了。要知道蘋果、三星、高通、博通、英特爾和華為等公司都是被ARM的授權方。如果他們收購都會受到指責,因此三星也不愿意趟這個渾水。但是即使是英偉達收購,也涉及到相關的質疑。因為,同樣是被許可方的英偉達的收購就是對ARM中立性的挑戰,這也是監管不愿意通過的原因所在。
雖然,英偉達的聯合創始人黃仁勛承諾ARM將繼續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但將所有權轉讓給單一的ARM客戶的做法在業界引起了震動。經過反壟斷機構和安全機構一年多的嚴格審查,都難以獲得審核通過。
眾所周知,ARM不擁有工廠,也不生產自己的芯片。該公司設計核心半導體元件,并將藍圖授權給其他公司生產,以生產數量為基準收取費用。這種商業模式每季度為其帶來約7億美元的收入,使其成為英國最大的科技企業之一。據估算,世界上70%的人口每天都在使用ARM設計的產品,而且使用其技術制造的芯片已超過2000億。
ARM的指令集,是軟件用于與半導體通信的基本代碼,存在于數十億臺設備中。如果要改用其他公司的代碼需要耗費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在英特爾和高通等公司的強烈抗議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起訴阻止這項收購,稱其將阻礙創新并削弱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如今看來,英偉達的收購要被擱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