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卻又面臨“卡脖子”問題,行業國產替代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在新基建的政策推動下,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其中GPU芯片有效算力高、電能消耗低,將成為“雙碳”背景下新一代計算平臺重要構成。
GPU芯片研發商“摩爾線程”于11月25日宣布完成20億A輪融資,這已經是自去年10月成立以來,該公司的第三輪融資。而距離上一次數十億人民幣的Pre-A輪,也僅僅是過了九個月時間。
本輪融資由上海國盛資本、五源資本、渤海中盛基金聯合領投,騰訊投資、建銀國際、前海母基金、洪泰基金等九家知名機構跟投。
“摩爾線程”同時公布了首顆國產全功能GPU芯片如期研發成功的消息,而本輪融資也將重點用于這顆GPU芯片的批量生產與制造、GPU SOC相關聯的IP研發、以及國產GPU生態系統的拓展等。
摩爾線程融資“開掛”
“摩爾線程”在去年的12月的天使輪就獲得了紅杉基金、和而泰、聞名投資、五源資本的青睞。而成立一百天又再度融資數十億,除了深創投、紅杉資本、GGV紀源資本、招商局創投、五源資本等明星資本,還有字節跳動、小馬智行這樣的科技公司參與。
如今完成第三輪融資的“摩爾線程”為何備受資本追捧?
深創投芯片行業專家谷嵐表示:“在GPU領域,我們評估過很多創業團隊,摩爾線程是國內唯一一支具備世界級水平、擁有完整建制的成熟團隊。摩爾線程匯聚眾多GPU研發設計經驗豐富的系統架構師、圖形技術研發科學家,擁有最富經驗的芯片設計團隊和幫助英偉達在中國取得成功的GPU生態和行業營銷專家,這樣成熟并被驗證過的本土團隊非常稀缺。”
“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曾擔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領導參與了GPU最新架構的設計和研發工作。在2006年加入英偉達之前,張建中還先后在惠普、戴爾,擔任計算機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政府及教育事業部總經理等職位。
除了首席技術官張建中,該公司團隊其他成員還來自包括微軟、英特爾、AMD、Arm等諸多芯片巨頭。而“摩爾線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成功研制出國產第一代全功能GPU產品,也用實力證明了團隊過硬的技術水平。
上海國盛資本總經理周道洪表示:“摩爾線程研發設計的國產全功能GPU,兼顧算力與算效,可以賦能更廣泛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該顆芯片也已開始適配國產主流CPU和操作系統,并與數百個生態伙伴建立合作關系,正快速推進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GPU賽道風生水起
“摩爾線程”吸金飛快也離不開GPU賽道的火熱。
芯片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卻又面臨“卡脖子”問題,行業國產替代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在新基建的政策推動下,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其中GPU芯片有效算力高、電能消耗低,將成為“雙碳”背景下新一代計算平臺重要構成。
除了摩爾線程外,沐曦集成電路、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登臨科技等都是這個賽道的高端玩家,每輪融資動輒上億元,背后的股東更是資本云集,尤其是吸金王“壁仞科技”成立三年多的時間累計融資超47億元。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全球人工智能的計算力主要是以GPU芯片為主。預測到2024年,GPU市場份額將由2020年42.3%的占比提升至51.4%,市場規模由38億美元擴大到111億美元。
因此從技術趨勢上看,GPU將成為主流AI芯片,而如今大熱的“元宇宙”概念也讓這個賽道更具吸引力。中銀國際旗下渤海中盛基金董事長王立新表示: “人類即將進入智能計算時代,元宇宙、自動駕駛、機器人、生物計算等都離不開GPU的賦能,對GPU芯片的需求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
但對于GPU創業公司而言,資本追捧只是不錯的開始,技術落地的成效才是企業能否存續的根本。
景嘉微在2014年就已經研發出國產GPU芯片,并且實現了產品的量產和應用;芯原微電子作為國產GPU IP龍頭,GPU IP市場占有率在全球排名領先;兆芯同時掌握了CPU、GPU、芯片組的三大核心技術。但即便如此,這些企業與國外的英偉達、英特爾、高通等相比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由此來看,作為剛剛起步的GPU初創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