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改革是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數字技術正走在前沿,成為推動醫療體系和社會健康服務轉型升級的新興力量。在數字化改革的浪潮下,臨安區衛健局先行先試,關注全區居民就醫環境,亮出“數智”新舉措,打通部門數據“孤島”,搭建互聯網診療平臺,成為杭州市唯一通過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四級甲等測評的區縣級單位;積極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醫療服務新模式,大力推進衛生治理現代化,為居民營造暖心、舒心、放心的醫療氛圍。
醫療健康數字化發展,構建于信息化、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云計算、AI等技術的基礎上。與以往信息化的封閉性不同,數字化呈現開放、流通、兼容等特性。數字化的核心主體也將發生變化。原有的核心是醫生和機構。患者的就醫動作,全部發生在醫療機構內,醫生是這一流程的核心角色。那在數字化的建設下,患者可以通過遠程監測、檢測、在線問診、健康干預等形式進行疾病的咨詢診療,同時所有的診療內容也將被記錄沉淀下來。數字化也就應景而生。
醫院診所的數字化探索方向較多,包括如電子病例5級建設、互聯互通、輔助決策、遠程診療、物聯網智慧管理、軟硬一體化等多個方向。其中,電子病例與互聯互通已有明確評級指標且與醫療機構自身評級息息相關,因此最為成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總共有172家醫院獲得電子病歷評級,其中三甲醫院為145家,占比84.3%;三級醫院總共為162家,占比94.2%。對于互聯互通,則從2016年的9家增長到2021年的148家。
即使醫療健康數字化有這么多領域、機構、企業,服務商所面多的商業環境仍較艱難。其本質問題,是誰來為數字化付費?通過數據,我們發現政府、公衛、醫院、藥械對于數字化的建設每年投入占比也就是個位數,增速也有限。
所以醫藥企業在選擇數字化營銷工具時,是要做好各種準備的,比如行業背景,目前的發展趨勢,數字化產業的分析,目前的問題以及挑戰,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以及行業內典型案例等,都應該要做好全面的解析。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列成篇,將“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單列一章,要求“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足見我國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
互聯網醫療服務涵蓋范圍較廣,根據國家衛計委2015年給出的定義,互聯網醫療即互聯網相關技術與傳統醫療服務結合形成的新型服務。基于此背景,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智能設備等技術的支持和政府政策的引導下,除診療外的大部分醫療場景都出現了企業的參與,與傳統醫療機構展開合作,探索醫療服務新模式,打造醫療健康服務閉環。
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使大眾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醫療相關信息的搜索,二十一世紀初,我國開始出現一系列醫療在線信息服務平臺,以醫療信息發布與查詢等方式開啟了數字化醫療的時代,該階段的信息交互以用戶與數據庫的交互展開。
通過分析可以,市場對于在線醫療服務的需求客觀存在,且在多因素催化下呈現擴大趨勢,行業發展潛力較大。醫藥電商細分領域目前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優勢明顯,但持續增長受限于醫保接入情況。在線問診細分賽道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且用戶留存轉化和醫生的留存都面臨挑戰。由于醫療服務行業的特殊性質,需要政府監管部門不斷對行業進行引導和嚴格監管,促進相關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