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聯發科這兩家芯片企業不約而同地將今年底發布的旗艦芯片改名,高通起了個難讀的名字驍龍8 gen 1,聯發科則將數字增加3倍多,從天璣2000變成天璣9000,這個數字比蘋果的A15處理器大了600倍,然而國產手機依然難以靠天璣9000抗衡蘋果。
安卓手機芯片玩數字游戲上癮
這幾年安卓手機芯片企業玩命名的數字真是玩得很溜,華為從麒麟990提高近10倍變成了麒麟9000,聯發科從P90拔高到天璣1000,高通倒是老實還在玩著三位數命名,從驍龍865變成驍龍888。
安卓手機芯片企業玩的這些數字把戲,其實都改變不了它們的實質,它們的手機芯片都是采用ARM公版核心堆疊而成,而ARM每年的公版核心循序漸進的升級,并沒有重大的突破,在性能方面一直遠遠落后于以性能著稱的Intel。
當然在蘋果之前,業界對于ARM架構也向來不認為以性能取勝,而是靠低功耗,雙方走的完全是兩條道路。ARM架構處理器以低功耗廣泛應用于移動芯片市場,性能強大的Intel處理器則主打PC和服務器市場,兩不相干。
ARM在移動處理器市場占有壟斷地位之后,近幾年頻頻宣稱要進入Intel占據優勢的PC和服務器芯片市場,然而諸多沖擊PC市場和服務器芯片市場的芯片企業都已倒閉,直到蘋果取得突破,改變了ARM的尷尬局面。
安卓手機芯片與蘋果的差距越來越大
2020年蘋果推出的M1處理器在性能方面足以與Intel的i7處理器相抗衡,無論是單核性能還是多核性能都趕上i7,這是ARM架構處理器首次在性能方面可以與Intel掰手腕,而且尤為難得的是M1處理器在CPU性能跟上i7的同時還集成了GPU,但是功耗依然遠低于i7,體現了ARM架構低功耗的特點。
到了今年蘋果推出的M1 Pro max在性能方面再次提升數倍,已足以碾壓Intel的11代酷睿i9,這迫使Intel不得不將牙膏擠爆推出了12代酷睿i9,12代酷睿i9總算可以反擊蘋果M1 Pro max,不過12代酷睿i9的性能提升并非完全靠核心架構升級,而是靠堆疊核心,11代酷睿i9為八核心,而12代酷睿i9的核心翻倍至16核,在性能功耗比方面M1 Pro max遠超12代酷睿i9。
然而蘋果M1處理器的強大性能卻不能歸功于ARM,因為蘋果只是獲取了ARM的指令集授權,M1的核心架構完全由蘋果自主設計。完全采用ARM公版核心的高通、聯發科開發的芯片不僅無法與蘋果M系列相比,與蘋果的A系列也比不上。
高通的驍龍888在geekbench的單核、多核得分分別為1135分、3613分;蘋果A15的單核、多核得分分別為1734分、4818分。據ARM方面的說法,新款超大核心X2的性能提升了16%左右,也就意味著聯發科的天璣9000單核性能即使能達到ARM的預期也只能達到1300分左右,依然比蘋果的A15落戶四分之一。
國產手機企業如今都采用高通、聯發科的芯片,在性能方面已完全無法與蘋果相比,讓它們更難受的是安卓系統一直落后于iOS系統。安卓系統的安全性隱患一直存在,這是因為安卓系統為開放性系統,木馬、病毒入侵容易,再加上國產手機為了賺錢拼命在安卓系統中塞廣告和應用導致系統異常臃腫,而iOS系統為封閉性系統向來在安全性、流暢性方面領先于安卓系統。
軟硬件都已落后于蘋果的國產手機即使采用了天璣9000其實也已難以在高端手機市場與蘋果競爭,今年的雙十一已顯示了國內消費者的選擇,熱銷手機TOP10當中只有一款國產手機稍微超過2000元,其他國產手機都低于2000元,蘋果的iPhone12、iPhone13、iPhone13 Pro max入榜,高端手機市場完全被蘋果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