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1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人工智能專場在洪山區舉行,24個來自高校院所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與企業成功對接,簽約總額2.3億元。
依托智能控制、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等技術,研發的托舉式停車機器人,突破了傳統立體停車庫車輛指定方位問題;采用創新的陣列傳感技術,外加高功率信號發射技術,試圖解決極端環境下,地埋管道的路由檢測問題……
為發展我國水路交通安全技術體系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就推進智能交通產業作主題演講,武漢里得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頌鋒作為企業代表發言。同時,武漢市2021年度人工智能創新專項項目發布,武漢市科技重大專項“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車規級高性能自動駕駛芯片設計關鍵技術”揭榜,洪山區《環理工大創新街區·理工智谷規劃》重磅出爐。
環理工大創新街區位于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和鑒湖校區沿線,由雄楚大道、文薈街、文治街的“三橫”,和柳園路、工大路、書城路的“三縱”組成,規劃總長度約2.5公里,輻射范圍5平方公里。重點打造“一軸三園四大功能區”,“一軸”即以柳園路、書城路、工大路連成的創新核心軸;“三園”即創新策源主體武漢理工大學校園、產業集聚載體北港工業園、人文與生態資源南湖幸福灣公園;四大功能區即創新研發辦公區、創新技術服務區、創新功能配套區、創新創業活動區,成為武漢首個環大學創新街區和創新示范高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多元共生的創新生態高地,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最佳實踐樣板。預計用5年時間,在街區內建成各類創新載體面積達70萬方,孵化創業項目1000個,培育市場主體3000家,街區實現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帶動就業人數5萬人。
近年來,洪山區著力下好科技創新驅動“先手棋”,堅定不移實施“大學+”發展戰略,與轄區高校相繼簽訂100余項合作協議,26個重點合作項目扎實推進,“洪山+大學”發展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更加緊密。與華中農業大學攜手重磅打造湖北洪山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提升洪山在生物種業產業鏈中的引擎作用,高起點規劃、高站位推進,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握洪山實驗室“中國種芯”的前瞻定位,著力助推武漢“中國種都”建設;成功創建湖北省首個省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為全國5G+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經驗;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建設多點突破、全面推進。
今后,洪山區將緊緊圍繞建設高品質大學之城和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區這個總目標,充分激發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布局建設高水平科技園區,全力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精準對接人工智能應用市場,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發展,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新人才集聚高地,不斷亮“新招”、出“實招”,打通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據了解,作為“大學之城”,洪山區高校和大學生數量約占武漢市一半,科教資源和人才優勢正在加快“轉”出生產力。至此,全區科技創新平臺達134個,高企總數今年有望突破800家,培育瞪羚企業300余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入選武漢市首批創谷計劃的融創智谷,吸納企業473家,年稅收突破1.6億元。
近年來,洪山區建立洪山區大學之城技術轉移聯盟,引導科技型企業與轄區10多所高校聯手建立產學研創新平臺51個;引進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實現13個院士專家項目落地,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23家,今年技術交易額已超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