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騰訊數字生態大會智能汽車論壇上,這家互聯網巨頭發布了其智能汽車業務的最新版圖。不過,與此前諸多跨界造車互聯網公司的大手筆相比,騰訊的動作顯然少了一份狂熱,多了一絲理性。
論壇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回應了騰訊是否造車的問題。鐘翔平表示,行業也許不缺一個造車“新勢力”,但缺一張數字化的網絡。騰訊致力于幫助汽車產業構建一張數字化的“網”,連接產業上下游合作伙伴。
“騰訊不碰硬件,不造車,將專注自身所長”。
鮮明態度之下,騰訊傳達出了自身優勢,但也不免引起外界思考,互聯網跨界造車大潮下,堅守一方陣地的騰訊究竟能贏得多少市場?
汽車云筑起的堡壘夠堅固嗎?
在互聯網跨界汽車選手中,騰訊的資歷并不低。
早在2015年,騰訊就曾試水整車制造。彼時,騰訊聯手富士康、和諧汽車共同出資10億元人民幣,打造了和諧富騰,宣布三者正式進軍電動汽車整車制造領域。其中,和諧汽車持股39.2%,富士康持股29.4%,騰訊持股29.4%。
而后,和諧富騰孵化了主攻高端電動汽車的子品牌Future Mobility Corp(FMC)以及愛馳億維。愛馳億維曾在2016年以133億元的投資于江西上饒落戶新能源汽車項目。
但最終,和諧富騰并沒有成功造車。2017年,富士康和騰訊相繼撤資,隨即和諧富騰宣布解體。旗下子品牌FMC由畢福康和戴雷帶領獨立發展,公布新品牌名拜騰,愛馳億維則由付強帶領,后更名愛馳汽車。
進入2018年,騰訊再次布局智能汽車業務,這次騰訊不再考慮整車,而是開始做智能汽車軟件供應商。2018年11月1日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正式公布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具體來看,騰訊當時發布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主要涉及騰訊車聯、騰訊自動駕駛、騰訊位置服務,騰訊乘車碼四個業務矩陣。此外,依托于騰訊云,騰訊也幫助車企構建車聯網云平臺和超級大腦。
從布局時間點看,騰訊也稱得上最早一批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但截至今日,騰訊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成績更多地體現在了車聯網和汽車云業務,在智能汽車關鍵能力自動駕駛方面,騰訊的聲量確算不上高。
據騰訊提供數據,今年以來,騰訊生態車聯網TAI與35家車企合作,累計搭載超過700萬輛汽車;在云解決方案方面,騰訊與40多家車企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工作,打造了企業微信汽車行業SaaS版營銷服務、C2M智能制造創新平臺、云管端一體化安全體系等多個數字化業務標桿。
騰訊開始布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當口,科技巨頭們也紛紛開始追趕風口。在自動駕駛領域,目前科技企業中百度、華為已走在前列,具體方案已經落地上車,自動駕駛公司也已遍地開花。但已知信息來看,騰訊尚未披露有自動駕駛方案搭載上車的消息。
而在騰訊較為強勢的汽車云方面,也有不少對手盯上了這塊蛋糕。今年9月底,字節跳動推出汽車云業務,并立下目標,2023 - 2025 年逐步實現客戶云業務覆蓋率過半,整體營收追趕騰訊。除字節跳動外,華為也推出“八爪魚”項目,百度同樣有汽車云業務。
縱觀騰訊汽車業務,自前期整車項目失利后,這家互聯網企業的動作明顯變得保守許多,但在智能汽車廣闊的發展前景下,騰訊顯然也不會無動于衷。
出行業務目標是保守版華為?
“騰訊不造車,只專注自身所長”,騰訊的這一宣言難免讓外界聯想到同樣聲稱不造車,但希望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不同的是,華為的定位是做智能汽車部件供應商,涵蓋軟硬件,但騰訊的立場則是做軟件供應商。
鐘翔平表示,“騰訊明確自身定位,未來將專注所長三件事:第一,提供云、圖為核心的‘數字基建’能力;第二,發揮‘以人為中心’的連接價值;第三,促進產業生態共創。”
根據騰訊公布信息,其全新智能汽車業務以擁有“云、圖、ID”核心的數字底座能力為基礎,包括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字營銷、出行服務、汽車云數字化解決方案等多個產品和解決方案。
從產品亮點來看,騰訊在這次論壇上發布了全新升級的TAI4.0智慧座艙解決方案,其中涵蓋專為人車共駕設計的騰訊智駕地圖,據介紹,這一地圖可針對人工駕駛、輔助駕駛和智能駕駛等不同駕駛模式,自動切換符合場景需求的地圖形態,從車道級到路徑級地圖,多種比例尺切換等。
此外,在自動駕駛方面,騰訊發布了自動駕駛云平臺。據悉,該平臺專注于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提供全鏈路服務,以支持行業更高效地開展自動駕駛研發和運營。
這一點與華為的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路線有所不同。華為此前因獨攬被視為靈魂的自動駕駛工作遭到不少質疑,而騰訊的自動駕駛業務顯然將這一主動權交還給了車企。不過,這也意味著騰訊自身并不注重研究自動駕駛技術。
總體上,騰訊的路線更傾向于成為一個全行業的開放式平臺,為產業鏈企業提供幫助,但不制造“靈魂”。
對于智能汽車未來發展,鐘翔平的觀點是數字網絡會成為新的爆發點,“當聰明的車,跑在智慧的路上,行成了一張立體的、流通的、鮮活的數字網絡,涌現出空前的新機遇和新價值。”
不過,新的階段,智能汽車賽道確實仍舊機遇不斷,也不斷吸引著希望分一杯羹的新選手。據中信證券分析,未來的二至三年還將不斷有科技行業甚至其他行業的巨頭下場造車,新進入的造車者將逐漸從5年前如李斌、李想、何小鵬的“創業者”轉變為科技巨頭公司之間的直接抗衡。
再次下注后,騰訊這次選對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