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旗下的中移物聯網日前宣布,公司全資子公司芯昇科技于2021年7月正式運營。據介紹,該公司將以促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振興為目標,進軍物聯網芯片制造業。
在芯片“卡脖子”的大環境下,作為國企改革“科改示范”的尖兵,芯昇科技被中國移動寄予厚望,重視程度空前,運營商“下場造芯”也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在全球芯片短缺的陰霾之下,國內造芯熱潮持續高漲,除華為海思、小米等“元老級”玩家外,以百度昆侖、阿里平頭哥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也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績。“造芯”儼然成為了“全民運動”,但中國移動作為一支“國家隊”,其在芯片領域的布局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國企面對卡脖子產業的積極態度。
中國移動跨界“造芯”優勢明顯
自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至今,三年行動的時間進程已經過半,國務院先后發起了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區域性綜改試驗”等舉措后,再度開展了“科改示范行動”,選取了200余家科技型企業開展深化市場化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專項行動。中國移動一直積極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依據中國移動“科改示范行動”整體改革布局,中移物聯網全資子公司芯昇科技正式獨立運營,芯昇科技也成為中國移動首批科改企業。
作為中國移動在物聯網領域芯片的早期布局,中移物聯網集成電路創新中心自2017年成立之初便開始涉足物聯網芯片領域,并從代理、定制研發逐漸過渡到核心芯片自主研發,目前已研發了數款基于國產RISC-V內核的窄帶蜂窩通信和MCU芯片。
物聯網通信芯片具備空中寫卡功能,采用了該類型芯片的終端無需再集成SIM卡,中國移動的物聯網芯片,可以分為2G、4G、NB通信芯片,相比其他廠商,中國移動做物聯網芯片還有著巨大的優勢。
截至2021年5月,中國移動已累計開通40余萬NB基站,實現縣鎮以上區域連續覆蓋,農村區域按需覆蓋。
作為三大運營商之一,中國移動可以為自己的物聯網芯片提供更多的通信支持,基站業務和物聯網芯片業務可以更好地協同工作。
國家隊出場,鯰魚效應或顯現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芯片設計業規模達到3778.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3.3%;“十三五”期間,芯片設計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3%。
國產芯片產業鏈在遭受到“卡脖子”威脅后,依舊展現出了我們國產芯片企業的爆發力,尤其是在國家頒發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后,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開始跑步進入到芯片領域,并開始抱團發展。
物聯網行業不是夕陽產業,而是處于上升期,因此,有強勢廠商入局,對產業有好處,能夠加速資源、人才的集聚。國家隊進場帶來的“鯰魚效應”將促進行業發展。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移動最近四五年來國內模組市場也在逐漸變大。有些業務運營商自己做推動力更足,而且會擴大市場規模。運營商借助自身巨大的影響力,有利于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上下游協同發展。”
突破“卡脖子”任重道遠
從芯昇科技的經營范圍可以發現,公司未來的發展極大可能偏向智能家庭、智慧安防及智能汽車領域,對于“跨界”參戰芯片產業的中國移動而言,這些領域的技術門檻也相對較低。加之中國移動此前在家庭寬帶、TV盒子等產品方面的布局,可以說,芯昇科技所處的底層芯片產業將進一步補全中國移動智慧家庭產業鏈。芯昇科技的經營范圍還包括“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制造”,這不免令人猜想公司日后是否會涉及芯片制造產業。
另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上月舉行的RISC-V 2021中國峰會上,芯昇科技介紹其芯片一大戰略實現路徑是開展基于RISC-V內核物聯網芯片的研發,完成國產RISC-V內核在量產產品上的驗證,打造成熟的RISC-V產業生態。因此,RISC-V或許是芯昇科技未來的一個看點。借助運營商背景、芯昇科技或可推動RISC-V等技術形成較大規模商用(如在燃氣以及其他應用場景),將有助于未來培育成熟完善的RISC-V生態,打造國產化的物聯網產業鏈條。
顯然,芯昇科技以“國家隊”的身份切入半導體賽道無疑將為產業注入新鮮血液。國產半導體行業的自主可控之路道阻且長,值得慶幸的是,從最基礎的光刻機、到芯片設計、再到制程工藝,利好消息不斷涌現,相信,芯片國產替代也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