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斗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8月3日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北斗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謝軍,北斗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北斗三號工程運控系統總設計師陳金平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
一、北斗三號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完成
北斗三號2009年11月啟動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實現了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
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北斗三號實現了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攻克了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500多種器部件突破國產化研制,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
另據央視網報道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強中國芯”的心臟是國產自主研發的,而這個銣原子鐘(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目前可以精度做到每三百萬年差1秒的水平,絕對是全球領先水平,而在這之前,進口銣原子鐘不但性能不領先,而且交付時間太長,嚴重影響了發射速度。解決了這一問題之后,北斗衛星的發射速度也開始加快。
2017年11月起,兩年半的時間高密度發射了18箭30星,建成40余個地面站,快速形成星地一體化運行能力。
二、系統功能強大性能一流
北斗三號支持導航定位、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7類服務,是功能強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性能指標方面,北斗三號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于99%,亞太地區性能更優。
全球服務可用性方面,如上圖,下半部分2018年剛建成北斗基本系統時的情況,圖中陰影部分是系統不能覆蓋的區域,當時全球服務可用性為95%,而現在北斗全球系統建成后,上半部分可以看出贏沒有陰影,全球服務可用性超過99%。
同時,全球典型區域上空北斗衛星的星空圖,紅色圓點代表觀測到的北斗衛星,可以看出相較兩年前,現在各區域上空可視衛星數明顯增多。
此外,根據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最近一周的測算結果,北斗系統的全球實測定位精度均值為2.34米,而結合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還能提供最高厘米級定位服務。
作為北斗系統的傳統強項,短報文通信服務也進行了升級拓展,區域通信能力達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漢字),既能傳輸文字,還可傳輸語音和圖片,并支持每次560比特(40個漢字)的全球通信能力。
星基增強服務具備一類垂直引導進近(APV-I)能力,填補我國星基增強服務空白。
國際搜救服務檢測概率優于99%,具備返向鏈路確認特色能力,顯著增強遇險人員求生信心。
在前期已發布的有關文件的基礎上,北斗系統今天還發布了定位導航授時(B2b)、星基增強(BDSBAS-B1C)、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PPP-B2b)、國際搜救共五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北斗官方網站同步上線,而區域短報文通信、全球短報文通信兩類服務的接口控制文件將定向發布。
至此,北斗系統發布的接口控制文件覆蓋全部七類服務。
△北斗衛星地面跟蹤
△全球不同區域可見北斗衛星數量
對于北斗三號衛星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問題,北斗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師林寶軍 林寶軍表示:“通常一個重大攻關需要花十年時間,我們的衛星是10-12年壽命,壽命末期已經是20年前的技術了,大家想想20年前的技術很難說它是先進的。所以說如何保證長壽命、高可靠特別是不可修復的衛星的持續先進性,確實是難題,也是工程初期困擾我們很長時間的一個命題。通常設計一個系統,都是按照短板理論來做,一個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短板決定了盛水的量,短板理論最經濟。通俗地來說,只要滿足系統的需求和指標就行了,不用過多考慮余量,包括指標的余量、能力的余量,這對于長壽命、高可靠的衛星來講并不是很合適。我們的做法是,不拘泥于當下能夠實現的指標,而是通過系統的持續創新把長板和短板結合,持續地改進硬件系統的先進性,通過在軌賦能來解決衛星發射上天后產品性能的持續改善。”
△圖為北斗三號工程衛星系統總師林寶軍。(徐想 攝)
“在工程設計之初,我們打破以往新技術不超過30%的慣例,在配置上盡量進行前瞻性的規劃,盡量采用一系列的創新技術。我們的新技術甚至超過70%,像當今新技術不斷涌現、系統更新周期很快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更有利于提高系統的性能。在產品的研制過程中,通過靠譜的創新技術+成熟的工藝+充分的地面驗證,確保在軌成功。特別是每組衛星投產前,我們最后再進行一次狀態確認,保證上天產品能成功。”
林寶軍舉例表示,工程初期為解決地面覆蓋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控陣”這種星間鏈路方案,這是國際上從來沒有過的技術,我們用這種思路很好解決了問題。這項技術成為我們很重要的創新,把整個衛星連成很大的網,國內測站可以實現全部衛星的測控,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衛星發射上天以后硬件沒有辦法更改了,通過在軌賦能技術解決后面問題。就好像手機一樣,手機可以通過軟件升級來更新系統,我們可以下載一個新的APP,增加新的能力,我們這種能力在衛星上叫做“軟件重構和在軌賦能”,當衛星有了這種能力之后,衛星在發射上天后就可以完成性能、能力的持續改進。
出色的技術性能,長達12年的壽命,為北斗系統服務的連續、穩定提供了基礎保證。
三、綜合效益顯著成果豐碩
目前,北斗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建設。
28nm工藝的北斗芯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芯片即將量產。
大部分智能手機均支持北斗功能,支持北斗地基增強高精度應用的手機已經上市,同時構建起了集芯片、模塊、板卡、終端、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4000億元。
對外方面,北斗已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與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盟伽利略的兼容、互操作、系統間合作持續深化。
北斗已相繼進入民航、海事、搜救衛星、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多個支持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已發布。
目前,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1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于北斗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四、打造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根據規劃,2035年前,我國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持續推進系統升級換代,融合新一代通信、低軌增強等新興技術,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微PNT等新質能力,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
五、下一代北斗衛星已經開建
今天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表示,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北斗三號建成以后,已經著手下一代北斗建設發展。
冉承其稱:“我們要在2035年前建設一個更智能、更泛在、更融合的系統。簡單來講,從室內到室外、深海到深空的立體服務覆蓋的更強、更安全、更可靠的系統。我們正在推動這個工程的論證和后續的起步建設,它一定是北斗三號后續新的亮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