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3 日訊,據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2 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 1.1 萬臺,同比下降 77.7%,環比下降 70%。1-2 月累計銷量 5.2 萬臺,同比下降 64%。
從細分車型來看,插電混動下降最為明顯,2 月批發銷量為 0.2 萬臺,同比下降 84%;純電動 0.9 萬臺,同比下降 76%;普通混合動力乘用車 0.2 萬臺,同比下降 80%。
具體到車企表現,乘聯會指出,2 月合資與獨資新能源表現較強,成為新能源車市重要力量。而自主新能源車需求壓力在私人消費市場和出行市場全面加大,亟需各方支持。
特斯拉 Model 3 再次問鼎銷冠
在橫掃全球多個市場后,特斯拉開始加大對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隨著國產 Model 3 到店銷售,特斯拉展現出對其他車企的碾壓性優勢。數據顯示,特斯拉 Model 3 在 2 月份的銷量達到 3,900 輛,在 2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中占比達 26%,連續兩月成為國內新能源市場的銷量冠軍。
另一顆“新星”當屬廣汽新能源 Aion S。2 月份 Aion S 銷量為 1,433 輛,成為僅次于特斯拉的選手。事實上,自去年 4 月份上市以來,廣汽新能源 Aion S 的銷量一路上升,成為新能源市場銷量排名第二的車型。
Aion S 銷量得益于 Aion S 的強勁表現,廣汽新能源 2 月份的新能源銷量達到 1619 輛,相比去年增長 100.1%,躋身品牌排名前三甲。
排在第三四位的是比亞迪秦 EV 和北汽新能源 EU 系列,銷量分別為 1429 輛和 979 輛。對于曾經常年霸榜的北汽新能源 EU 系列來說,這一成績似乎不盡人意。這也使得北汽新能源 2 月份銷量同比下滑 65%至 1002 輛,本月銷量排在第五位。
北汽新能源 EU 銷量之所以下滑,一大原因在于 B 端市場銷售受阻。資料顯示,自主品牌 A 級新能源車的市場需求超過 60%仍來自 B 端市場,受疫情影響,網約車、出租車的業務下滑,導致車輛投放動力不足。 令人意外的是,蔚來 ES6 憑借 671 輛的成績進入前五,威馬 EX5 緊隨其后,以 567 輛的成績排在第六位。相比之下,豪華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表現略顯尷尬,寶馬 5 系 PHEV 2 月份的銷量只有 445 輛,與去年形成鮮明對比;在去年最后一個季度,該車型的月銷量分別為 2764 輛(10 月)、 2650 輛(11 月)、2300 輛(12 月)。此外,年前剛剛上市的奔馳 EQC 2 月銷量只有 2 輛。
B 端市場遇阻 自主品牌受創嚴重
就目前新能源渠道銷量來看,多數呈現在 B 端。而據統計,自主品牌 A 級新能源汽車 60%以上是網約出租購車需求。
受疫情影響,網約車及出租車經營受挫,生意慘淡。盡管網約車企業采取了嚴格防疫并擴大乘客優惠等諸多舉措,但客單低迷勢必影響司機對行業前景和個人收入的信心,未來運營領域的新能源車輛投放增量動力不足。可以預想,經過此次事件,后期 C 端市場在新能源車企中的重視度和投資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不過,在新能源 C 端業務拓展方面,乘聯會指出,當前形勢下車企還將面臨以下三大障礙:其一,隨著部分限購城市加大傳統車號牌投放,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性價比降低,這不利于主流家用新能源車的推廣,進而對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增量帶來較大壓力。
其二、面對合資品牌的正面競爭,由于品牌和供應鏈劣勢,自主品牌在插電混動市場的份額將由優勢逐步專為劣勢。
其三、2019 年 3 月的新能源補貼退坡首先是免除了 250 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車補貼,導致 A00 級電動車相對低速電動車的劣勢明顯。“未來針對農村縣鄉市場的出行安全及舒適的需求,推動電動車下鄉和滿足城市代步需求有更大機會,如果能有階段性汽車下鄉、電動車下鄉補貼是很好的。前期五菱在廣西的推廣模式或有借鑒意義。”乘聯會表示。
面對政策紅利退潮及外資企業在華電氣化布局加大,自主品牌危機加重,若要守住原有陣地,恐怕只能下硬功夫。
不知不覺 3 月已來,乘聯會指出,受疫情余溫影響,3、4 月汽車零售恢復速度慢,5 月后預計恢復正常。而為助推新能源車市發展,近期已有地方政府釋放利好信號,如廣州市明確在使用環節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每車 1 萬元綜合性補貼。湖南省則鼓勵各地對無車家庭購置首輛家用新能源汽車給予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點布局和建設。此外,北京市一次性放出了 5.42 萬個新能源汽車個人指標,這也成為疫情后,眾多新能源車企首先爭奪的主戰場。
隨著政策助推和新車的不斷推出,蓋世汽車研究院指出,新能源車市預計從二季度開始影響減弱,下半年開始市場恢復正增長,四季度考慮到補貼將完全退坡,存在沖量可能,全年增幅在 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