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小米近日又投資了一家芯片企業,它叫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上證所披露的首批科創板企業,實力不俗,小米頻頻投資芯片企業,野心不小,核“芯”科技,小米到底掌握了多少了呢,本文帶大家來看看。
小米看好芯原微電子什么?
據業內人士透露,小米目前持股占比6.25%,為芯原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大股東。芯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芯原)是一家芯片設計平臺即服務提供商,成立于2001年,主要是為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等提供以IP為中心的芯片定制服務和半導體設計服務。
其中,芯原的SiPaaS解決方案可縮短設計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風險。寬泛和靈活的SiPaaS解決方案為包含新興和成熟半導體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原始設計制造商以及大型互聯網平臺提供商在內的各種客戶類型提供極具吸引力的半導體產品替代解決方案。
“學霸”芯原微電子輝煌的履歷
據資料顯示,芯原微電子在全球設立有6個設計研發中心和9個銷售/客戶支持辦事處,擁有員工超過700人,它們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個“學霸”考試刷屏的簡史。
芯原微是中國大陸最早獲取ARM認證的設計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大陸最早獲取LSI認證的ZSP設計中心;曾連續五年入圍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
曾連續八年入圍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曾連續三年被提名為“清科-中國最具投資價值50強公司”;曾曾榮獲 Red Herring 亞洲尚未上市企業100強企業稱號;曾入選 EE Times 全球60家最具潛力半導體初創公司。
據悉,大名鼎鼎的IBM曾愿意花2000萬美元投資芯原微電子,芯原微電子已授權IBM在其產品中嵌入PowerPC內核,能被巨頭看好,實力自然非同凡響。
芯原微能發展如此順利,自然離不開創始人的智慧。戴偉民是芯原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曾出任美國Celestry公司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長,他還曾是美國Ultima的創始人兼總裁,戴博士曾任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
戴博士曾獲得2005年中國 “10大創業企業家”稱號,并當選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英才”,2007年榮獲安永企業家獎的殊榮,此外還獲頒了2013中國年度電子成就獎之年度最佳管理者獎。
創始人戴博士豐富的閱歷讓其在公司遇挫折時也能波瀾不驚,這也是芯原多年來不斷進步的關鍵。
自主造芯屢屢受挫,小米轉而投資了哪些芯片企業?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并不算久的科技企業,小米的模式成為企業模仿的對象,創新和投資是其靈魂。小米造芯已經有幾年了,之前研發的澎湃芯片并不算特別的順利。
一直以來,小米能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上呼風喚雨,與采用性價比最高的高通芯片密不可分,可以說高通與小米是強強聯合,互利共贏。但是,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小米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尤其是芯片,它是手機的核心技術,沒有“手機處理器”,就不能算一家擁有核芯科技的創新企業,雷軍
困擾多年的“芯”病就是手機芯片
正因如此,小米的澎湃芯片呼之欲出,成為國內手機廠商造芯的先鋒企業。
2017年2月28日小米在北京舉辦了“我心澎湃”發布會,正式發布了自主獨立芯澎湃S1。據了解,澎湃S1,采用八核64位處理器,擁有28nm工藝制程,包含四個2.2GHz主頻A53內核以及四個1.4GHz主頻A53內核,GPU為四核Mali-T860。由于同時加入了圖像壓縮技術,可以減少內存帶寬占用,32位高性能語音DSP,支持VoLTE。
澎湃S2是臺積電使用16nm制程為小米生產的處理器,2018年4月,澎湃S2處理器已經開始量產。澎湃S2基于臺積電16nm工藝制程,依然是八核設計,內部包含了4個主頻2.2GHz的A73和4個主頻1.8GHz的A53,內置的GPU為Mali G71MP8,支持UFS2.1和LPDDR4,不支持CDMA網絡,性能跟麒麟960持平。
但對于小米的壞消息是,前不久,有網友爆料,小米自主研發的處理器澎湃S2多次流片失敗,讓米粉們揪心了一把,擔心國產的處理器又不行了。
據小米新媒體高級工程師鄒師傅也曾經表態稱,小米澎湃處理器還在繼續進行,請給小米一些時間。據悉,2018年2月,小米推出了首款搭載自主處理器澎湃S1的智能手機產品小米5C,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當然我們得承認這款處理器離澎湃S1與高通、華為的麒麟等有很大的性能差距,只能應用在低端手機上。
小米投資的芯片企業
小米除了自己做芯片,也是位投資大牛企業,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投資下注的企業數量超過兩百七十多家,這只是小米的直接投資成績單。它先后投資了很多芯片企業,包括聯芯科技、華米科技等芯片企業。
聯芯科技
2018年11月6日,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重大合同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簽署《SDR1860平臺技術轉讓合同》,將聯芯科技開發并擁有的SDR1860平臺技術以1.03億元的價格,許可授權給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聯芯科技與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致力于面向4G多模的SOC系列化芯片產品設計和開發。
據小米資深工作人員對OFweek電子工程網編輯透露,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系聯芯科技、小米的合資公司,小米和聯芯科技持共同持股,小米是大股東。
華米科技
眾所周知,華米科技是小米生態鏈企業,它不是一家主做半導體的芯片企業,但是“黃山一號”卻是它研發的。據小米人員介紹,黃山一號是華米公司于2018年推出AI芯片,據悉,它是全球第一顆智能穿戴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是采用的當今最火的RISC-V開源指令集開發,很適合可穿戴領域的應用。
小米對物聯網芯片的布局
2017年2月28日,小米發布了澎湃S1芯片,目前,小米在消費IoT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在物聯網芯片的開發上卻落后于阿里。大魚的成立,有望讓小米彌補這項空白。相比于手機核心處理器,物聯網芯片研發相對容易些,攻克的難度和資本壓力會小很多。據小米業內人士對筆者透露,物聯網將會是小米下個階段的發力重點,就其戰略地位而言,可能在未來成為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MIUI和路由器等核心業務之后的另一個核心業務。
2018年,小米推出了NB-IoT模組,小米NB-IoT模組采用的是自家松果NB-IoT芯片。此前,小米曾推出Wi-Fi、BLE等模組,此次發布的NB-IoT芯片和模組并無技術、成本等優勢,目的主要是完善自己的生態鏈,補齊自己的通訊技術體系,為自己的物聯網生態打下技術基礎。
2019年4月2日,小米集團組織部發布組織架構調整郵件,小米旗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其中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并開始獨立融資。南京大魚半導體研發半導體領域的AI和人工智能芯片,在這一點上和華為戰略很像。
芯片對于小米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雷軍曾對媒體公開表示, AI+IoT是小米的核心戰略,并且是小米未來十年的核心戰略。對于物聯網芯片研發,小米還將堅持更大、更長遠的資金和人力投入。
小米的優勢在于其物聯網生態,小米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商之一,這得益于其IoT平臺,作為小米物聯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米借助原先的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打造出小米IoT平臺。小米IoT平臺最初是因生態鏈公司需求而產生的,由于它們對于智能和聯網以及軟件不熟悉,這就需要小米在技術上提供支持,提供技術支持的正是小米物聯網平臺團隊,也是現在小米物聯網平臺部的前身。
OFweek電子工程網總結: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芯片IP核及設計服務的半導體企業,芯原電子有著情懷和實力,如今已經成為細分領域數一數二的半導體企業。之所以獲得小米投資,完全是自身實力的一次證明與展示,當然也是自己再創輝煌的一個機遇。而小米擁有強大的粉絲群體和全產業鏈,其品牌也能為芯原電子賦能,讓設計與技術更好的發揮,為產業與應用服務,此次小米投資芯片企業,堅定了自己“造芯”的信心,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增強了核“芯”科技,是一次雙贏的合作,對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