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國內手機廠商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安卓收費”危機,意味著最多可能需要向谷歌繳納1300多億的服務費。
事件的起因是谷歌安卓官方推特發文稱,將在2019年第三季度,對包括華為中興小米等智能手機廠商收費。
雖然推文發布不久就被刪除了,但是安卓到底是別人家的,操作系統受制于人,留給國內手機廠商的是無法褪去的隱憂。
隱憂也在近日被證實。
5月20日,根據路透社消息,華為將被停止谷歌服務。這就意味著華為手機將無法再繼續使用“谷歌全家桶”應用,比如Google Play商店、Gmail、谷歌地圖以及Youtube等服務。
在國內,無法使用“谷歌全家桶”根本不是事兒,但是對于海外市場,被停止谷歌服務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傷筋動骨。“谷歌全家桶”之于海外用戶,就像騰訊系、阿里系的應用對于中國用戶一樣,幾乎無可避免。
原因在于,雖然安卓開源,其代碼向全人類開放,但是想要使用谷歌移動服務(GMS),仍然需要獲得谷歌的授權。
而海外安卓平臺發布的APP又極度依賴GMS,甚至很多APP沒有GMS就無法運行。
舉個例子,如果一位國內手機廠商的海外用戶,想要使用Facebook、Youtube等APP,那么他(她)只能去Google Play應用商店下載,如果通過其他途徑安裝,APP會提醒你“缺少GMS組件,無法運行”。
沒了谷歌移動服務,相當于瘸腿走路。
01安卓的霸主地位
和中國廠商不謀而合,歐盟對于安卓充滿隱憂。
作為市占率最高的移動操作系統,截至今年4月份,其份額高達74.85%,也就是說市場上高達7成以上的手機/平板設備安裝了安卓系統,數量十分龐大。
谷歌公司將免費的安卓系統作為工具,通過在安卓手機/平板上安裝自己的搜索引擎、瀏覽器等手機用戶數據,進而銷售廣告。形成了廣告市場的霸主地位。
但是歐盟認為,這一行為是“非法捆綁”,讓競爭對手失去了創新和依靠優勢競爭的機會。
于是歐盟向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開出了43.4億歐元的天價罰單。這一數字相當于谷歌2017年凈利潤的40%。
并且歐盟還要求谷歌在90天內停止“非法捆綁”,否則Google每日將面臨最多相當于母公司Alphabet全球日均營業額5%的罰款。
既然歐盟認為Google預裝自己的搜索引擎和瀏覽器是非法,那么作為回應,Google要求之前免費預裝的應用,現在就乖乖交錢使用好了。
因此,每臺手機/平板最低需要繳納2.5美元,最高需要繳納40美元,大多數廠商可能需要支付20美元/臺。
這對以主打性價比的國產手機來說,無疑是個打擊。國產手機利潤有多低,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
雷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小米手機的利潤率不超過5%。有數據顯示,小米單臺利潤僅為2美元,華為手機單臺利潤為15美元。
這就意味著,Google對其應用的收費,將會導致國產手機在海外成本上升的壓力。
02開源的安卓,走向“閉源化”
盡管收費針對的是Google的應用,而非安卓系統本身,只能算是對安卓系統的“間接收費”。
但是在這之前,對安卓系統如此“間接”的收費也并沒有發生過。
一直以來,開源的安卓系統并不為谷歌帶來直接的收入。安卓系統可以幫Google搜集用戶數據,實現廣告精準投放。另外,還通過Google Play應用商城對應用收入進行分成。
一方面,Google通過開源的安卓系統,拓展其生態,把全世界的手機制造商、運營商、第三方軟件開發展都納入自己的體系中來。
比如Google會定期花大功夫更新安卓系統,然后各大手機廠商根據Google發布的版本進行研發和修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安卓系統,像是華為的EMUI和小米的MUI等。
另一方面,Google又在開發一系列性能更好地閉源應用。包括Google Play商店、Google搜索、Youtube等等,并且竭力將更多的應用納入閉源的體系當中。
安卓走向閉源的道路,也是因為免費提供系統,透過用戶數據賺取廣告費的路子,越來越難走了。
1. 廣告業務的增長空間越來越窄
最直觀的表現?是Google廣告收入增速放緩。2018年第三財季,Google母公司Alphabet廣告營收289.54億美元,同比上漲20.3%,比二季度同比增速放緩約4個百分點。
2. 對用戶數據的監管越來越嚴格
保護用戶數據的安全早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2018年數據泄露門一時間讓Facebook聲名掃地。各國對用戶隱私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
2018年5月25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監管條例(GDPR)正式生效,對科技公司收集和共享用戶數據提出清晰明確的條款。
在該協議生效當天,谷歌安卓系統就因分享用戶數據涉嫌違規遭到訴訟。
03“再造諾亞方舟”
從遠期的安卓在歐盟收費,再到近期華為被Google終止服務,這其實給了國內手機廠商一個警鐘——
如果市場上只有一個操作系統獨大,那么它必有風險。
其實早在2009年,三星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推出了BADA系統,后續做到了12年之后,BADA系統依然使用者寥寥,被整合進了Tizen系統,最后還是沒有什么水花。
而國內的廠商想要突破安卓系統的屏障,那么以下兩點是急需解決的:
1. 加大研發投入。國內的軟件廠商起步比西方國家晚,底子薄。想要發展操作系統,那么人才、技術和資金,一個都不能少。
2. 構建起完整的生態系統。操作系統能不能成功,取決于軟件開發人員愿不愿意和你“玩”。
對軟件開發者而言,在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之下開發軟件,比在成熟的安卓或者ios上開發的成本要大得多。如果這個操作系統的用戶在未來可見的日子里,付費意愿不高,那么沒有開發者會愿意免費為這個操作系統打工。
比如IOS背靠的是蘋果的高支付意愿的人群。在國內,IOS的市占率大概只有10%,但是游戲、直播等網上付費應用的貢獻大概占一半。
正是這樣強的支付能力,才會促使軟件開發人員為了一個市占率不高的應用花下時間和努力。
因此,國內如果要想開發新的操作系統,那么一定要讓軟件開發者相信,為了新操作系統開發的努力,是會有豐厚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