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一好熱鬧,先是一波“貿易戰停止”的舊聞刷了屏,后面馬上就是谷歌停止與華為合作的消息被大量轉發,從特朗普的狠辣做法來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搞死華為。去年在某個半導體論壇上,業內專家也討論過“美國是否敢對中國禁售芯片”的話題,大家普遍認為,中國的半導體市場占全球總營收的30%之多,美國不會斷然放棄如此巨大的市場,即便美國政府想這么做企業也不會答應。
然而,總有人敢魚死網破,事實和猜想背道而馳,對華為高度依賴的美國企業還是對華為執行了禁令。任正非在接受日經新聞采訪時表示,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華為的增長預計會放緩,但影響是局部的,營收增長年率預計低于20%。按照2014-2018年間,華為銷售收入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6%,華為2018年財報公布營收7212億人民幣計算,華為營收也要下降400多億人民幣,這相當于一個小米的體量。
面對美國政府的打壓,中國政府如何反擊?有人提出了:中國可以禁止高通的產品或者使用高通配件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這個策略確實很解氣,能夠做到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但是說這種話的人根本沒考慮到給國內其它手機廠商帶來什么后果。國內手機廠商除了華為海思能夠自行研發手機芯片,其它小米、OPPO、VIVO等一系列品牌紛紛采用了高通的手機芯片,如果禁止高通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品牌就要統統死掉。即使華為將海思獨立出來給其它品牌提供手機芯片,依然繞不過高通的專利,仍然需要向高通交昂貴的專利費。這是一個死結,以犧牲其它所有品牌為代價來反擊美國是不明智的。
華為的芯片和高通的芯片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筆者說華為的芯片和高通的芯片還是有差距的,在這個風口上肯定會遭到一群人的毒罵,但是分析問題要客觀,不能意氣用事。
網上一位叫“魔鐵的世界”的網友進行了分析:這個差距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芯片的兩個重要東西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是由美國人發明的,我國1965年才開始起步進行半導體研究,落后大概二十年,華為海思成立于2004年,落后英特爾36年,落后高通19年。由于芯片更新速度大致按摩爾定律進行,一年半到兩年時間就會更新一代,而芯片市場的規則是,領先半代摟金,落后一代吃土,所以大家可以自己算算,落后二十來年是個什么概念?在芯片這座大學校里,美國人拿到博士學位了,我們經過努力,從幼兒園開始追趕,現在好歹也在讀本科了,而亞洲的大多數國家還在幼兒園爭搶小餅干呢,所以沒什么好自卑的。
但“美國人不給專利技術,我們就造不出芯片”這種說法就欠妥當。專利是對發明創新的保護,專利授權費說白了就是對發明創新者的獎勵,和用這個專利能生產產品是兩回事。比如大家熟知的ARM專利授權,華為需要交兩部分費用:指令集授權費和CPU內核架構授權,但交了錢,ARM不會保證你能設計出想要的SOC芯片,怎樣把CPU、GPU、基帶和ISP等芯片集合到一起,添加想要的功能,這個是芯片設計能力,ARM不會手把手教你,需要芯片設計團隊用時間和經驗去沉淀。簡單說就是,芯片的專利授權能夠花錢買到,但芯片技術(包括設計和制造技術)買不到,因為美國人不賣。
美國公司尚且自己研發核心芯片,中國公司也別一味考慮掙錢
美國打擊華為,中國就打擊高通,大家一起玉石俱焚,顯然這是最慘的結局。幾年前,筆者在采訪國內設備廠商的時候曾經問過他們:為什么不自己設計芯片?他們的回答是,國外公司已經做了很多年,產品和產業鏈更成熟,自己設計制造成本沒有優勢。或許華為被禁事件會給國內企業敲響警鐘,核心技術該研發還是要研發,總是一味追求盈利早晚會受制于人。
蘋果和特斯拉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蘋果是美國企業,不會受到禁令的影響,但還是自己研發了手機核心芯片,目的就是不受制于高通,特斯拉也在自己研發汽車芯片,目的就是不被英偉達卡脖子。華為被禁尚且還能說出自己有B方案,如果國內其他企業被禁了就是一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