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和AI等應用的興起,服務器和數據存儲迎來了巨大的市場增長需求。根據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的預測,未來幾年,服務器里面的DRAM需求會高速增長,應用在智能手機的DRAM也將保持28%的成長率,而整體DRAM供需增長將保持在20%左右。面對如此巨大的成長機遇,除了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大廠在持續投入外,國內也涌現出了長江存儲(武漢)與長鑫存儲(合肥)兩家基于IDM運營模式的大公司。
長鑫存儲的董事長兼CEO朱一明先生在上海舉辦的GSA峰會上,發表了《中國存儲技術發展與解決方案》主題演講,闡述新時代下中國存儲器市場的巨大需求和發展機遇。
長鑫存儲的董事長兼CEO朱一明先生
市場創新需求快速發展,驅動DRAM產業本地化正當時
朱一明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市場應用創新方興未艾,移動支付,電商等領域已位居世界領先,未來人工智能、5G應用落地能力繼續領先世界,帶動了DRAM需求的進一步增長。回看其發展軌跡,數字產業正經歷從傳統計算到智能計算的發展轉折點。然而縱觀供給側,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全球存儲器廠商共有幾十家,整合至今僅剩幾家主流廠商。創新驅動下的變革與持續的需求增長,為新廠商的進入提供了商機。
實際上,中國廠商在存儲器技術方面做了長期的積累和嘗試。早在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王陽元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已研制成功第一塊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但由于當時的環境及資金缺乏等因素,未能完成其工業化和市場普及。1999-2000年間,華虹宏力的前身華虹NEC和中芯國際先后開展了較大規模的DRAM代工嘗試;2005年,聚焦于SPI NOR Flash的兆易創新成立,獲得了在這個關鍵存儲器市場全球第三的好成績,累計出貨已經超過100億顆;2010年,武漢新芯也進入NOR Flash代工市場。
縱觀全球領先的存儲供應商,無論是三星、SK海力士、鎂光或者東芝,他們都無一例外是IDM模式。這是由大宗存儲產品的特性決定的,一方面,因為存儲產品代際更新周期短,芯片設計要和工藝研發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大宗存儲器市場需要供貨廠商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技術節點演進迅速調整產品組合和產量,需要晶圓廠的產能投資與規劃完全自主可控。
2016年以前,國內尚沒有大規模存儲器IDM企業。長江存儲和長鑫存儲的成立,為本土存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長鑫存儲厚積薄發
資料顯示,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合肥經濟開發區空港經濟示范區,專業從事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據悉,從2017年3月開工到2018年5月生產設備進場,長鑫存儲以業界領先的速度完成了第一座12吋DRAM存儲器晶圓廠的建設,技術和產品研發也有序開展。
長鑫存儲的順利推進與公司一貫堅持的合作共贏息息相關。朱一明在演講中提到,公司從成立開始,就與國內外技術領先的合作伙伴廣泛開展研發合作,如ASML、KLA-Tencor、Lam Research、TEL、Applied Material和TechInsight等。技術合作伙伴從長鑫存儲剛成立就提供了廣泛的支持。尤其是奇夢達,更是長鑫存儲邁出第一步的重要技術來源方。
熟悉存儲行業的人士都知道,從英飛凌獨立出來的奇夢達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存儲供應商之一,后來因為經營策略等原因,公司最后停止運營。然而這家公司多年來積累的DRAM技術確是一筆巨大的技術財富。長鑫存儲通過與其合作,將一千多萬份有關DRAM的技術文件及2.8TB數據收歸囊中,這也是公司最初的技術來源之一。長鑫存儲在所接收技術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利用專用研發線,展開世界速度的快速迭代研發,已持續投入晶圓超過15000片。建立了嚴謹合規的研發體系并結合當前先進設備完成了大幅度的工藝改進,開發出獨有的技術體系,拉近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差距。
朱一明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終端市場逐步從以計算為核心向以數據為核心發生變革,市場急需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突破。長鑫存儲愿意把握時機,及時加入市場變革的進程并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