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進口芯片數量為4175.7億件,同比增長10.8%,而進口金額達到31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3120億美金的進口額既體現了中國芯片市場需求量的龐大,同時又道出了我們的痛點,自給率遠遠不足,所以受制于人,產業界上下游聯合,通過應用推動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刻不容緩。
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 2019)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我們將大力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鏈建設,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產業生態,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同時,還將注重電子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提升產業價值鏈,打造新興增長極。”
同期,2019中國芯應用創新高峰論壇暨中國芯應用創新設計大賽啟動儀式也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大賽承辦單位中電港CEO劉迅介紹,本屆大賽以“用中國芯點亮未來”為主題, 重點面向人工智能、物聯網、信息安全、北斗導航等電子信息產業關鍵技術與應用市場,旨在培育新的團隊,圍繞軟硬融合,構建新的生態系統。中電港擁有樣片中心、方案中心、螢火蟲實驗室、螢火學堂和生態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助力中國芯應用創新。
中電港以開放共享的產業互聯理念,圍繞元器件應用創新,發展設計鏈支持、授權分銷和智慧供應鏈的綜合服務解決方案,主旨是“以應用創新為驅動,以體系服務為支撐”,正好與本次大賽的“應用創新”相契合。在獎金和榮譽之外,本次大賽為參賽選手邀約了眾多資深專家提供輔導,聯合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中國電子集團、阿里巴巴、海思、紫光等眾多資源型機構提供資本注入、技術賦能,有市場潛力的項目還可以借助中電港三十多年的元器件分銷資源,快速對接行業和市場,讓項目更快發展。
在高峰論壇環節,來自海思半導體影像事業部總經理呂寬亮、華大北斗總經理孫中亮、圣邦微副總經理楊毅、華大半導體MCU副總經理趙琴琴、瀾至半導體WIFI 事業部總經理蔣益杰和艾普柯總經理李碧洲一起探討了“中國芯的發展機遇”。
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就像“烤地瓜”,需要全產業鏈共同推動
在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國內企業在不斷探索更快的發展道路,比如通過并購拿到先進技術,但是目前看這條通道已經關閉,也寄希望于打造新興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比如新能源汽車、AI、物聯網。這些新興領域無疑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中國芯片廠商是否在這些領域有更快的成長機會呢?
海思半導體影像事業部總經理呂寬亮從海思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提出了幾個問題,他表示,AI是業界都認同的未來行業大趨勢,我們的產品線是從戰壕里打出來,比較接地氣,但是在打的過程中也看到幾個問題:所謂AI發展是雷聲大雨點小,從芯片出貨,到產業規模,都沒有達到預期,我們內部也在分析原因,總結起來有幾點:第一,AI不能泛泛地談,要有應用場景,要和細分市場結合起來,在細分領域講應用;第二,關于 AI,在每個細分市場沒有標準,例如,每個平安城市都有差異化需求,因此復制的成本相當高;第三,在技術方面,雖然國內從芯片到算法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算法準確度沒有達到預期,例如,相機在2米高白天測量準確率是90%,到晚上黑白模式下準確度70%,全彩模式下準確率只有60%。AI主芯片在圖相側的成本差價并不高,但是AI相機卻賣得很貴,主要原因是:第一,對毛利率的需求;第二,算法公司的算法比產品還貴,所以發展不起來。如果想發展起來,需要政府、研究機構等共同推動標準制定,各行各業的專家們共同推動技術發展;第三,需要產業界共同抱團把量做起來,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華大半導體MCU副總經理趙琴琴從市場層面做了分析,她表示,物聯網產品非常貼近IoT,MCU作為核心器件,在中間模組占比大約30%,隨著物聯網應用的興起,這將是一個萬億級市場,如果做起來,中國芯MCU市場也會起來,華大推出了超低功耗MCU產品,將IoT對功耗的需求做到了極致。
圣邦微副總經理楊毅也分析了中國芯片市場的困境,他解釋,中國芯最大的機會是中國市場很大,中國進口芯片加上中國自產芯片,大約消耗全球半導體的70%,我們有先天的市場優勢,作為模擬公司,不像AI 和手機平臺,通過特定應用就能爆發,模擬芯片是基礎工作,我們有17條產品線,盡管如此,每年1億美金的銷售額也只是TI的1%,國內公司有很多工作需要補。國內初創公司的優勢在于,在一些新興應用市場更靠近客戶,比跨國公司的響應速度快很多。
瀾至半導體蔣益杰更看好語音市場,他表示,目前芯片的算力沒問題,但是算法是國內的瓶頸,雖然國內廠商也在做算法,但是重要的算法還是由國外廠商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芯片公司開發出芯片,生態系統還是要依賴國外廠商,國內公司在算法方面還要加強。在物聯網領域,邊緣計算、本地計算等部分還有深挖的機會。從芯片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芯產業發展的困局不僅是芯片的問題,還包括軟件算法,芯片和軟件這兩點都做好很重要。
艾普柯總經理李碧洲分享自己公司的做法,我們把自己的算法免費提供給客戶,這種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來的產品也會繼續這樣做,和人臉識別算法結合,把客戶緊密連接起來,也會和國內的算法公司一起合作,我們提供傳感器,他們提供人臉算法,這算是一種突破的方式。
面對AI算法的問題,海思的呂寬亮做了進一步解釋,他強調,AI首先是一種能力,作為芯片,我們是搭臺的不是唱戲的,但是我們也要懂唱戲是怎么回事。目前算法差異化很大,獲取成本高,這需要整個生態系統一起來培育,產品需要實戰打出來,中國芯論壇不僅針對芯片,還需要針對設備商、軟件提供商。有人說生態是烤地瓜,大家需要一起圍著這個火做大,這需要整個產業鏈共同努力,算法是一個重要的土壤,不是某一個公司可以做好的。
不要只看高端市場,從力所能及的產品開始
中國的芯片市場一直希望實現本土芯片的更高自主可控,但是實現這一目標不能只看到高端芯片和熱門行業,也要著眼自己力所能及的市場和產品。
圣邦微的楊毅道出了人才的痛點,他表示,人才真是太匱乏了,產品需要快速迭代,而人才的匱乏需要時間的培育,經過一輪中美貿易戰,很多公司看到國產化的重要性,這對我們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們內部進行了討論,針對高端市場,我們的公司規模還比較小,比如,基站在全球已經做到不錯的位置,但是射頻電路國內涉足的基本很少,需要慢慢打磨。
華大半導體的趙琴琴表示,現在中國芯片在消費電子領域做得很好,但是高端產品大部分就是進口,華大MCU承接了中國電子工業控制轉型的業務,工業控制是國家發力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不僅做芯片,而是放眼整個產業鏈。華大在工業控制,不只做核心芯片,還搭載生態體系,保證芯片滿足工業控制核心領域的應用。
瀾至半導體蔣益杰針對WIFI產品做了分析,在智能家居市場做不同的開發,如果想要拿到市場份額首先要做好芯片,同時也要把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與算法公司合作,讓客戶使用產品時不會出現大問題,這樣市場份額會慢慢做大。
中國企業要給國產芯片進入的機會
中國芯片企業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最大的困惑應該就是準入門檻太高,不是本土芯片性能不行,是沒有機會進入市場,但是去年受貿易戰的影響,國內公司也看到了全部采用國外芯片危機很大,因此很多公司開始愿意采用國產芯片,這對于國內芯片公司是一個發展的機會。
圣邦微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進行布局,楊毅介紹,我們從2014年開始做工業,經過了4年的磨練。作為模擬公司,我們做的東西很散很雜,前期的配合相對于國際大公司不夠到位,因此雖然研發投入很大,但是客戶滿意度不高;同時,工業客戶只有給國產公司打開大門,才能讓國內公司看到工業要求的可靠性具體是什么,否則國內芯片公司永遠做不出合格的產品,我們希望國內公司大膽一點,給國內IC公司開門,現在國內的IC公司數量接近1700家,公司基數已經很大了,產品一定會做出來。
瀾至半導體蔣益杰表示,未來WIFI市場規模遠大于幾百million的量,有待于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除了有芯片基礎外,軟硬件也要整合好,做市場上差異化的產品,這是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也是客戶對我們的要求。
海思的呂寬亮坦言,中國芯是喊出來,更是打出來,中國人不笨,要敢拼。做芯片是賣技術,如果在技術上不如別人就沒權要求客戶必須采用你的產品,要贏得市場需要在技術、服務、性價比上讓客戶滿意。海思的客戶也是全球化的,產品不是只賣給本土企業,把產品實現全球化是每個企業家的理想。
同時,幾位嘉賓也倡議中國的產業界也要開墾一個無人地帶,建立自己的標準,而且這個標準不能只開放給國內用戶,而是開放給全世界使用,國外公司也可以參與進來,這樣的標準才能成為全球化的標準,坐標準可以讓我們的系統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