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國民等待中興禁令事件出現轉機時,最擔心的事情又發生了。4月25日,據外媒報道稱,美國司法部正就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規定進行調查。目前,外界尚不清楚美司法部的調查進展到何種程度,以及聯邦探員對華為的具體指控。而華為對此事的反應較為冷靜,聲稱將遵守所有適用法律與監管規定,目前對華為沒什么影響。
深圳華為基地研發中心(圖片來源:
華為官網)
時至今日,中美貿易戰似乎越演越烈。中興、華為這兩大中國科技巨頭接連遭遇美國政府的打擊制裁,讓中美貿易關系更加劍拔弩張。
但受到此事影響的絕對不止是中興、華為等國產廠商。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不依靠其他國家能獨善其身的,科技也是如此。看上去小小的手機,背后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每個產業鏈又包含復雜的高新技術,帶動著全球數以億計的就業崗位。不問國籍、部分地域,大家都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齒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華為供應鏈龐大 全球頂級比比皆是
華為近年成長快速。無論是智能終端產品,還是運營商ICT基礎設施和企業服務,華為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一躍成為代表中國科技力量的代表企業。
華為能拿下如此傲人的成績,絕對不是偶然。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還有賴在其背后默默發力的供應商們。目前,華為全球供應商已超2000家,其中頂級半導體公司26家。其中,富士康、高通、DHL、ADI以及安費諾等5家公司已連續10年獲得華為金牌供應商榮譽獎。
下面是華為的50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華為供應鏈中全球頂級的供應商比比皆是,它們在技術創新、產品品質上擁有絕對優勢。華為在與它們的深度合作過程中,也逐漸把供應鏈變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當然了,未列入50家名單的優秀供應商還有很多,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大部分廠商同樣是蘋果公司的核心供應商。這從側面印證了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正逐步向美國品牌靠攏,甚至有望趕超。
美國對華為發難 其供應鏈首先受累
曾經狂熱追求的念想,在一次一次的拒絕回避下逐漸消退。如今冷靜理智的華為,再也不為美國高端市場俯首稱臣。在前不久的年度分析師峰會上,華為表示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美國市場已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對于本次調查,華為不卑不亢。
雖然華為直言目前“沒什么影響”,但華為背后龐大的供應鏈卻遭受牽連。在華為被調查的消息傳出后,英偉達、AMD、高通等美國知名芯片制造商股價悉數下跌,納斯達克指數跌幅一度擴大到1%。港股市場跌幅最大的當屬中軟國際軟件;信息顯示,中軟國際軟件約一半的營收來自華為。國內A股方面,舜宇光學科技、創意信息、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華為概念股也慘遭大跌。而臺灣地區方面,富士康、聯發科、臺積電、硅品、滬士電子等五家廠商也難免遭到影響。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美國政府的調查會否讓華為陷入與中興相似的困境,已成全球業界接下來關注的焦點。主要原因有兩個,一來此事進展如何,影響范圍有多大,目前依然是個未知數,二來華為背后是全球超2千家的主流供應商,他們的切身利益是與華為密切捆綁起來的。
小結: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無論美國政府的目的何在、今后發展如何,此次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精準打擊,將會成為中國科技業補齊短板的絕佳契機。例如中興禁令事件,“中國芯”進程將會上升到國家層面;而華為被調查事件,也會給全球一個深刻的教訓:貿易關系,從來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而事件過去后,留個中國科技企業的功課還有很多。除了老生常談的“科技創新” “實業興邦”“智能制造”“精益管理”以外,內在鞏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把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在嘗試開拓其他國家市場,分散市場過度集中所帶來的貿易摩擦。所謂多難興邦,打不倒的中國科技才是真正的“中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