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斥資3.4億美元進軍人工智能,被解讀為富士康要向技術公司轉型,這可能是對富士康最大的誤讀。
富士康進軍AI,不是要去掉制造的標簽,是要加強自身制造的能力,進一步說,就是加強智能制造的能力。與阿里巴巴馬云“五新”中的新制造不謀而合,由過去規模化、標準化的制造,向未來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新制造升級。
郭臺銘、吳恩達(從左至右)
富士康向智能制造升級
富士康上不封頂的AI領域投資,不是為了轉型,而是為了向智能制造升級。
“富士康的朋友在哪兒?等會我講完臺下聊一會啊。”這是前百度首席科學家、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最權威學者吳恩達在2月1日2018工業互聯網峰會上的一段表白。
頂級AI大咖為啥要急迫找富士康的人呢?吳恩達在峰會上說:「Landing 是落地,技術是要落地的」。Landing公司是吳創立的,定位幫助大企業 AI 轉型。
吳這是幫自己創業公司拉業務,也是在幫富士康的制造業務向AI轉型。
可以說,吳恩達已經洞穿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心思。
目前,富士康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未來5年,富士康將在所有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能研究所。根據規劃,富士康計劃在全球招募100位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同時招募數千名有志于此的普通開發人員,致力于構建機器的深度學習技術。
如果進軍AI基礎領域,研發機構標配是硅谷、北京或者深圳。在富士康生產基地部署人工智能,目的是為把AI技術跟現在制造業務更緊密結合。
日經新聞報道也證實上述判斷,富士康目前有著全球領先的制造業經驗,因此利用傳感器嵌入生產線設備中捕獲數據,以支持生產線的AI自動化開發就成了富士康AI研發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馬云新制造理念不謀而合
早2016年,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就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其中新制造講的是,未來30年,制造業要向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方向發展。
制造業現在最大瓶頸是什么?用戶日益增長個性化需求和高度標準化化制造之間的矛盾沒有辦法解決。
雖然個性化、定制化已經多次被阿里、京東、蘇寧、美的、格力等電商平臺、制造企業多次提及,但大多數是風聲大雨點小,沒有實質性的落地。市場上號稱定制化的產品,也是基于標準化產品上,給你多一個選項。
在目前富士康制造模式下,用戶個性化的需求送到制造廠商后,需要重新生產磨具,需要對員工進行生產培訓。
在高度智能化后,富士康生產線會采用自適應模式,自己調整參數,自己調節生產流程,然后按照用戶需求來生產。
馬云口中的個性化、定制化和智慧化的新制造場景大致如此。
吳恩達、郭臺銘和馬云一起描繪的新制造愿景一旦落地,聯想、小米這樣兩頭在外的品牌企業,阿里、京東、蘇寧等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被徹底顛覆。
這些企業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通過平臺、大數據,搜集和引導用戶的需求,最后生產都交給富士康的自動化生產線。
這一天來臨,用戶腦洞大開的創意,就有望借助富士康的智能制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