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碘125粒子,雖然直徑不足1mm,長不足5mm,但多顆精準分布植入到腫瘤中,聚集起來從內向外“引爆”,能有效治療實體腫瘤。再聯合支架技術,還能實現開通狹窄通道和“圍剿”腫瘤雙重效果,這一神奇“神器”雖小但威力強大。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傳來消息,作為該院享譽國內外的“王牌技術”之一,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滕皋軍、郭金和團隊的專家們向省內外同行展示了碘粒子與支架及3D打印等聯合應用治療腫瘤的神奇魅力。
用于碘粒子植入的3D打印模板
案例:碘粒子布陣三次 徹底剿滅腫瘤病灶
雖然碘125粒子很微小,聚集起來力量大,你可別小瞧了它,前段時間它可消滅了一個巨大骨肉瘤呢,80多歲的張老爹就是受益者。一年前,張老爹走路后出現左下肢酸脹樣疼痛,只能拄拐才能勉強走幾步。到中大醫院進行核磁共振、活檢等相關檢查后發現為左髖骨肉瘤,病灶竟有10.4cm*8.0cm,已沒有手術指征。正在滿目籌措時,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郭金和主任團隊的朱光宇副主任醫師、王勇博士為他采用碘粒子植入術,給他了希望。
由于病灶巨大,不能一次植入太多碘粒子,只能分步進行。去年3月,張老爹首次植入碘粒子,120顆粒子有序分布在他病灶里,粒子打入“敵人”內部,用半年時間慢慢消耗“敵人元神”。2016年9月份,第二小分隊90顆粒子出兵。二個月后第三次再次補充兵力,“圍剿”殘余勢力。近日傳來捷報,張老爹再次入院復查發現病灶不見了,腫瘤生物活性消失。張老爹也明顯感覺到,“自己就像個健康人似的,終于可以撇開拐杖走路了”。
陣法:精準布點 安插粒子
碘粒子是如何作戰的?郭金和主任介紹,通過CT或B超對腫瘤部位準確定位。在影像引導下經過穿刺,將細小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腫瘤組織內。根據腫瘤大小與位置精心布點,直接照射病變組織,照死腫瘤細胞。
據悉,碘粒子威力在于具放射性,釋放伽馬射線,但它是個低能量的射線。聚集多顆碘粒子分布在腫瘤內部,60天為半衰期,200天輻射消失,在這二個月到半年時間內有效治療腫瘤,最終腫瘤潰敗。碘粒子認準腫瘤剿殺,卻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非常小。
受益:14年 2000多例腫瘤患者成受益者
放射性碘粒子技術在中大醫院已開展14年,2000多名患者成為碘粒子打擊腫瘤戰役的受益者。這些患者有什么共同特征,碘粒子主要打擊什么腫瘤呢?郭金和主任介紹,碘粒子植入術目前主要針對于前列腺癌、肺癌、肝癌及對臨床上少見的疑難復雜實體腫瘤或腹膜后、盆腔及椎體附件廣泛轉移的實體腫瘤具有很好療效。特別是對外科治療不理想,放化療不敏感的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惡性組織細胞瘤、惡性神經鞘瘤等實體腫瘤。
首創:支架載粒子 威力更強大
善于鉆研的碘粒子,還學會借助外力,搭乘支架快車,打擊腫瘤再升級。撐開的支架既能“疏通管道”,又能進行局部放療防止腫瘤再次生長。
這次它的陣法是也是分步進行,先將裝載碘粒子的支架被送到病灶處,支架張開的部分使得碘粒子暫時“落腳”在病灶處;第二步將真正的支架穿到卷起的“鐵絲網”的中心,這個支架能起到真正撐開的作用,既疏通狹窄處,也讓碘粒子在栓塞處“站穩腳跟”。
著名介入醫學專家、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教授介紹,粒子支架技術是中大醫院在國內外首創的,碘粒子可直接植入患者體內,也可通過粒子支架為患者提供先進有效的治療。支架就是粒子的載體,可以撐開患者體內的狹窄腔道,在保證患者器官正常功能不受影響的情況下,起到治療作用。最常見的放射性粒子食管支架,在解決吞咽困難的同時,對腫瘤進行局部內照射治療。目前,放射粒子支架技術已由食道延伸應用到膽道梗阻、氣管狹窄、肝癌晚期門靜脈癌栓治療、下腔靜脈癌栓治療等多領域。
創新:3D打印模板+碘粒子植入 雙劍合璧
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碘粒子植入技術不斷創新,在華東地區率先采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讓對抗實體腫瘤的作戰陣法更精準。
“沒有3D模板時,醫生是通過CT逐層、多次掃描判斷病灶位置。有了3D打印技術,定位都是三維立體的,精確計算有效避開血管、神經和骨頭。”郭金和介紹,3D打印好模板,粒子如何排列一目了然。手術時醫生只要按模版中顯示進行,布控和操作精準度提高,穿刺定位時間縮短,手術時間也相應縮短。
聯合:多兵種作戰 聯合抗擊腫瘤
郭金和指出,雖然碘粒子威力大,但與其他治療方式聯合作戰,戰力大增。碘粒子植入術也與其他介入方式一同對抗腫瘤,如對于肝內膽管細胞癌的治療,也先用微波消融方式把腫瘤燙小,再進行粒子植入。
腫瘤的治療還需多學科聯合,各學科專家從各領域評估診斷,再提出系統化治療方案。一般而言,早期肝癌適合手術治療及消融術;中晚期肝癌則進行介入治療;晚期肝癌則適合分子靶向藥物治療和支持療法。整個治療中就需介入科、肝膽外科、腫瘤科、消化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合作,確定最適合患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