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頻發的無人機擾航事件,讓監管政策進入快車道。除了相關部門規章的事前約束外,如何保證飛行中的無人機實時處于監控之內,仍是各界關注焦點。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中國民航局印發的《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就規定某些類型的無人機應該接入無人機云系統(下稱“無人機云”)。近期國家空管委印發的針對無人機的專項整治方案,也要求無人機生產企業通過預留接口等技術手段,保證無人機“可識別、可監測、可追查”。
2016年,中國民航局批復了三家無人機云運營公司的許可。而即將出臺的無人機“管理規定”,更為無人機接入無人機云提供了依據。
此外,一位接近中國民航局的人士稱,考慮到無人機云數據的安全性,運營公司走純商業化的道路“可能性不大”,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運行的可能性較大。
無人機云運營商門檻較高
無人機云系統,是指輕小型民用無人機運行動態數據庫系統,用于向無人機用戶提供航行服務、氣象服務等,對民用無人機運行數據(包括運營信息、位置、高度和速度等)進行實時監測。
接入系統的無人機會即時上傳飛行數據,無人機云對侵入電子圍欄的無人機具有報警功能。接入無人機云的無人機,一般需要加裝硬件模塊和軟件系統。
參與無人機云系統開發的工程師許諾(化名)告訴記者,無人機云的開發始于2012年,當初并非針對無人機,而是為了管理在低空空域運行的航空器(包括有人機和無人機),2014年底技術攻關基本結束。
一方面,有人機使用無人機云還需要經過復雜的測試;另一方面,民用無人機出現,安全隱患開始暴露,有關部門認為,可以先將這套系統用在對無人機的監管上。
隨后,中國民航局召集相關無人機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單位,于2015年底印發《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該規定中,對某些類型的無人機應該接入無人機云進行了較明確規定。
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3月,U-Cloud正式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標準司的運行批文,成為首家獲得民航局批準的無人機云,運營主體是中國AOPA(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
2016年4月20日,U-Care同樣獲得試運行批文,運營主體是青島云世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8月,由成都福來鷹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運營的飛云系統,也通過中國民航局試運行的批文。
實際上,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疆”)也于2014年開始研發自己的無人機云GEO,曾多次向監管部門推薦自己的產品,但截至目前未獲得批準。
許諾分析稱,這或許是因為當初制定《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時,各方就達成共識,無人機生產和研發企業,不能作為無人機云系統的提供商,“這主要是出于公平公正的考慮,不能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
此外,由于無人機云可能需要與空軍或者民航進行一定程度的數據交換,可能會使用一些敏感數據,有關部門對于無人機云的提供商資質把關較為嚴格,有外資背景的公司,不太容易獲得批準。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大疆曾獲得紅杉資本融資。
“比如某個地方有核電站,云系統要提示無人機不能飛,這些數據不能隨便讓一家企業掌握。”許諾說。
“商業化可能性不大”
雖然2015年就規定某些類型的無人機應該接入無人機云,但這項工作的推進并不順利,原因在于沒有法律法規進行制度化的保障。
《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根據重量,將民用無人機分為7類。該規定第十四條要求,“對于重點地區和機場凈空區以下使用的Ⅱ類和Ⅴ類的民用無人機,應接入無人機云,或者僅將其地面操控設備位置信息接入無人機云,報告頻率最少每分鐘一次。對于Ⅲ、Ⅳ、Ⅵ和Ⅶ類的民用無人機應接入無人機云,在人口稠密區報告頻率最少每秒一次。在非人口稠密區報告頻率最少每30秒一次。”
今年4月以來,無人機擾航事件頻發,讓有關部門監管舉措的出臺加速。
4月27日,空管委印發《無人駕駛航空器專項整治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數字身份識別規則、指導制造企業通過加裝芯片、飛控芯片軟件植入或直接預留接口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可識別、可監測、可追查。”
一位接近中國民航局的人士告訴記者,因這些規定和文件屬于部門規章,缺乏法律效力,在操作層面很難落實,尤其對個人無人機擁有者約束力不夠。
5月中旬,記者在位于成都郫都區的飛云系統的監控室看到,兩塊大的屏幕上,密密麻麻閃爍著一些標記,上面包括正在飛行的無人機的坐標、軌跡、以及相應位置的氣象等信息。目前,三家無人機云的數據已實現了共享,即在任何一家無人機云上,都可以看到接入另外兩家無人機云的航空器數據。
工作人員介紹,一旦無人機超過批復范圍飛行或者進入禁飛區,用戶手機安裝的飛云軟件和短信,將會收到提醒,并根據需要采取制止措施。目前接入飛云系統的以企業為主,占90%以上。
其他兩家無人機云的運行方式,也與飛云系統類似。U-Cloud系統一客服人員介紹,加入該系統后,用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飛行,查看到無人機的飛行軌跡、飛行里程、以及哪些區域禁止飛行等信息,但目前接入無人機用戶數“應該不多”。
這位客服人員稱,如果只是接入U-Cloud系統不收費,但加裝硬件模塊需要300多元的費用。
記者同時也了解到,飛云系統目前接入為免費,但使用硬件模塊需繳納300多元押金。
前述接近中國民航局的人士稱,考慮到無人機云數據的安全性,運營公司走純商業化的道路“可能性不大”,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運行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