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時的手機芯片產業,近期突然發生了幾起大事件,再度吸引了業界的關注。
一是高通與蘋果互懟,蘋果不想繳納專利費,并以減少采購高通基帶芯片相威脅,據說正在挖人才欲自主研發;高通則曲線救國,起訴蘋果的四大代工廠。二是高通在中國市場“想通”了,聯合建廣資產、大唐電信、聯芯科技、智路資本共同簽署協議,成立合資公司——瓴盛科技(貴州)有限公司,拓展中國低端芯片市場。
Marvell(美滿電子)也來湊熱鬧。據悉,翱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于近期完成了對Marvell移動通信部門的收購,這一部門主要是Marvell已經放棄的手機基帶芯片業務。
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度過了高速增長期,目前處于存量博弈狀態,且手機大廠都在自主研發處理器,不斷削弱獨立芯片廠商的生存空間。正因為如此,手機芯片產業形成高通、聯發科、展訊三強的局面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新玩家亮相。貴圈今年怎么突然爆發了?
剪不斷、理還亂
我們梳理這幾起事件,可以發現并不是孤立的,背后的關系錯綜復雜,同時均有邏輯可循。
高通與蘋果互懟背后,是高通收取芯片專利費的薅羊毛行為讓手機廠商積怨已久。此前高通收取芯片專利費的商業模式已經被中國發改委“攻陷”,罰款60億元,同時刺激了美國、韓國等國家地區對高通擼袖子。但是,中國是高通的第一大市場,基于與中國政府修好的意圖,高通頻頻釋放“善意”,包括幫助中芯國際完善28nm制程工藝,以及近日與大唐電信合作,重振其手機芯片業務。
當然了,這是有利可圖的。中國在2014年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以國家力量扶持芯片產業發展,中國最大的獨立手機芯片設計廠商展訊迎來了歷史性機遇。紫光集團花費17億美元收購展訊,并順勢收購了展訊的“尾巴”銳迪科(RDA)。紫光/展訊隨后獲得了“大基金”300億元的投資和貸款,可謂獨享政策紅利。
瓴盛科技的成立,很顯然想要分一杯羹,甚至“彼可取而代之”。無怪乎網上傳言,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先生不顧風度,在朋友圈破口大罵“買辦、漢奸”了。不過紫光/展訊也接受了英特爾90億元的注資和相關技術合作,難道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值得一提的是,紫光集團收購展訊、銳迪科,競爭對手均出現了上海浦東科創的身影。兩家上海的優秀芯片設計公司被北京資本收購,浦東科創內心之郁悶可想而知。2015年4月,浦東科創投資銳迪科爭奪戰中出局的前CEO戴保家,成立翱捷科技,并在2年后收購了Marvell基帶芯片業務,總算圓夢。
Marvell則是一家具備濃厚上海情結的美國芯片公司,并在中國TD產業化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中國移動總裁李躍的大力支持。不過由于難以和聯發科競爭,Marvell早在2014年就傳出了賣身傳言,緋聞對象都是中國公司—— CEC、聯想、浦東科創。據悉,2015年Marvell已經和大唐電信、浦東科投簽署排他性談判協議,預計將以5億美元價格出售手機芯片部門,但最終仍然無疾而終。
原因據說是Marvell貪得無厭,獅子大張口,嚇退了以出手闊綽著稱的中國人。隨后,Marvell進行了大裁員,甚至引發了中國員工的大規模抗議,差點像博通一樣砸在手里。最終借上了今年的產業東風,花落上海。不完美的過程,相對完美的結局。畢竟這塊雞肋業務出售與否,已經與Marvell近年高漲的股價無關了。
風云再起,還是菜雞互啄
此前隨著博通、Marvell、德州儀器、飛思卡爾、瑞薩電子、意法愛立信等老牌芯片巨頭紛紛退出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展訊三強稱霸。這幾年看似競爭激烈,其實各擅勝場,每家都活得還算滋潤。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業,這樣的事情顯然是不正常的,所以前有手機廠商意圖通過垂直整合增加利潤,后有瓴盛科技、翱捷科技前來攪局。手機產業風云再起。
資本重新關注這一市場,當然是看到了回報的前景。誠然,當前手機芯片市場已經飽和,并不是最好的時間窗口,但一年15億部智能手機的存量,以及全球范圍內從底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市場規模可達到每年數百億美元,只要能分一杯羹就能吃飽。
其次,手機芯片設計技術不僅僅用于手機,未來是萬物互聯時代,將有數百億的物聯網設備接入網絡,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巨大市場空間。對這些物聯網設備來說,手機芯片設計廠商具備很大優勢,尤其在基帶技術方面,應用場景將非常廣闊。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對芯片產業的大力扶持,將釋放出巨額的政策紅利。雖然說大基金已經投資了超過500億元,但這只是開始而不是終結,未來還將有數以千億元的資本砸到芯片產業。手機芯片設計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必然能夠得到國家的重視。有市場、有未來、有政策,資本當然喜聞樂見。
不過,新成立的兩家公司,都是面向低端市場,難以挑戰高通在高端市場的壟斷地位,甚至難以挑戰中低端的聯發科。說風云再起似乎有點過了,菜雞互啄反而更加貼切。可以想見,今明兩年的競爭,將呈現高烈度、低層次的特色。5G時代來臨還將帶來新一輪洗牌,英特爾、高通已經提前進場,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中國企業展露出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