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作為這些產業的“心臟”和“發動機”——用于能源產生、傳輸、使用的芯片更是市場追逐的寵兒。在南京市江寧區,依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55研究所建設的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新一代碳化硅、氮化鎵等材料,在不到一毫米厚的芯片上做文章,為奔跑的電子設計性價比最高的“高速公路”。
比起傳統以硅為原材料的電子器件,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被譽為帶動新能源革命的綠色能源器件,功率密度更大,效率更高。全球芯片市場數千億美元,但高端核心芯片的技術掌握在其他國家。2000年左右,我國開始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的研發工作。55所科技處韓春林說,這幾年,55所投入數億元全力打造這個國家實驗室,就是為了在下一個10年占據電子元器件的技術高點。實驗室主任柏松就是當時被55所從美國“挖”回來的專業人才。
進入實驗室大樓之前,記者被要求“全副武裝”地穿上工作服、帽子、鞋套和口罩。“你這還只是在走廊上參觀,如果進入實驗室內部,全身上下一點都不能露出來。任何細小的灰塵都會影響芯片制造的精準度。在這里,一立方米的空間里,1/30頭發絲粗細的顆粒物不超過10個。”柏松帶著記者參觀時介紹,僅這數千平方米的實驗室,里面的設備就價值10多億元。比如光刻機,專門負責把專家們設計好的高速公路建造在芯片表面。而一臺光刻機的價格就高達數千萬元。
“所有電能的傳輸都依靠電子在芯片中的跑動。我們就是要在這個薄薄的芯片上造高速公路,既要路線設計科學,又要路面光滑平整,讓電子該走的路快速通過,不該走的路一點都不能通過。”柏松向記者展示了手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在這個不到一毫米厚的芯片上設計電子奔跑路線,可是個功夫活,涉及到數百個參數和工序。柏松研究怎么設計這個高速公路已經有20多年了,從零基礎起步,如今,他領銜的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成為該領域的國內領跑者,建立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理論和關鍵工藝技術能力。
最近,實驗室正和國家電網、中車集團等單位合作,將最新研發的芯片試點應用。未來實驗室將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世界級科研成果孵化平臺,讓我國新能源產品早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