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似乎成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的前沿陣地。
5月中下旬,谷歌AlphaGo的2.0版本將在中國烏鎮與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職業九段選手——柯潔進行圍棋“人機大戰”。去年3月,AlphaGo的1.0版本已經打敗李世石,此次柯潔能否為人類挽回顏面備受全球關注。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加速布局。4月5日,國產服務器提供商——浪潮宣布成立人工智能部門,將推出面向AI應用的創新計算平臺。此前的2月16日,百度決定建立度秘事業部,加速人工智能產品化、市場化進程。
麥肯錫全球總裁鮑達民指出,盡管中國有充足的理由對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潛力感到樂觀,但中國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領先地位,并最大化其經濟潛能。
下一個浪潮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過程進行模擬的一門新學科。在過去60多年的時間里,盡管人工智能系統早就完成了對頂尖人類的首次勝利——IBM研制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于1997年5月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但多年以來,人工智能的產品化和商業化進程并沒有被看好。
相反,諸如英國牛津大學霍金教授這樣的頂尖人類代表,甚至發出“徹底開發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滅亡”的警告。不過,2016年3月AlphaGo戰勝李世石,全世界對人工智能的熱情似乎被徹底點燃了。
“現在移動互聯網已處于平臺期,而每當一個浪潮到達成熟階段,就意味著下一個浪潮開始啟動。”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信中利美國創投創始合伙人王維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人工智能就是下一個浪潮,這個浪潮的影響“至少是互聯網這個數量級,甚至更大,對社會的影響也將更為深刻。”
王維嘉認為,現在的人工智能相當于1994年的互聯網——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于1994年4月20日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從此開啟了中國互聯網行業20多年的高速發展。而現在還沒有人工智能的新創公司上市。
“與之前的科技革命不同,人工智能對中國來說是幾十年一遇的重大機會,這個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取得領先優勢。”小米董事長雷軍告訴記者,全球頂級人工智能專家很多都是華人,因為華人從小重視數學教育,所以在算法上有優勢,而近期美國嚴格的移民政策也給中國吸引海外頂尖人才回流的機會。
卡位戰啟動
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孝榮認為,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算法為天、計算能力為地、芯片為核心,中國能否在人工智能上實現彎道超車,首先要看在核心陣地是否有所作為。
目前,在AI芯片領域,主要存在GPU(即視覺處理器)、FPGA(即現場可編程門陣列)、ASIC(即專用集成電路)、類腦芯片四大流派。其中,在GPU領域,只有英偉達、AMD兩大玩家。在FPGA領域,有賽靈思、Altera(已被英特爾167億美元收購)、Lattice、Microsemi 4個玩家。在ASIC領域,美國的英特爾、高通、微軟,英國的Graphcore,中國的中科院計算所、地平線機器人等,均有布局。在類腦芯片領域,美國的IBM、高通,中國的中科院計算所、北京大學、中星微、西井科技等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相關統計顯示,美國有13家公司、中國有7家公司進入AI芯片領域,但總體而言,美國既有英特爾、高通、IBM、微軟等巨頭,也有中等規模公司以及初創公司,而中國除了中星微一家中等規模公司之外,其余6家都是初創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近日已宣布將旗下所有AI業務整合到最新成立的AI產品事業部及AI實驗室,而高通47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近日也獲得美國監管機構的批準,這將成為高通進軍AI領域的重要橋梁。
有了芯片的支持,人工智能將在應用層面上開始競爭。比如,“谷歌大腦”就是花費巨資購買1.6萬個GPU處理器堆成的;微軟“Project Adam(亞當計劃)”使用了更昂貴的CPU、并由Azure提供支撐;“百度大腦”也使用了數十萬個基于GPU的服務器,騰訊“絕藝”還未公布硬件規模,但其開發總監已表態未來希望用上100萬核CPU的機器。
目前,中美兩國主要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應用層面都有布局。蘋果除了語音助手Siri之外,在2016年12月已公布了自己首份人工智能報告;微軟除了微軟小冰之外還有“亞當計劃”;IBM沃森和谷歌大腦早已享譽業內;Facebook擁有兩個成熟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英特爾成立了AI產品事業部;高通為進軍AI而發起的47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一事近日已獲美國監管機構批準。
在中國,百度擁有超過1300人的人工智能團隊,騰訊為700人左右,阿里巴巴也發布了機器學習平臺PAI 2.O,華為已發布首款人工智能手機。雷軍此前告訴記者,人工智能也是小米的研發重點,至于做出了什么成果,要等2017年年底向業界公布。
中美差距不大
麥肯錫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盡管中國在人工智能的論文數量方面超過美國,但是中國AI研究的影響力尚不及美國或者英國。
其次,美國人工智能在生態系統的布局上更加完善,創業公司的數量也遠遠超越中國。
另外,對于AI芯片,美國在GPU上完全壟斷,中國沒有任何空間;在FPGA上,美國有賽靈思在做解決方案;在ASIC和類腦芯片上,中國也只是跟隨者的角色。
張孝榮表示,AI芯片方興未艾,機遇正在逐漸顯露,未來必將產生PC芯片領域的英特爾、智能手機芯片領域的高通那樣的世界級企業。盡管美國在絕對實力上處于領先地位,但蓄勢待發的中國初創企業也有機會以龐大的市場規模為后盾,實現后發先至的目標。
AI應用層面,中美各領風騷。其中,在語音識別和定向廣告等方面,百度已經走在全球前列。在2017年2月份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強化學習、自動駕駛、刷臉支付等成為十大人工智能技術,百度的多種技術獲得了提名。
王維嘉認為,整個AI產業生態為金字塔生態,最低端就是算法,其次是芯片,再次是軟硬件平臺,在這些方面美國大型科技企業占有,接下來在人工智能應用層面,包括自動駕駛、圖像識別、語言文字、醫療制藥、垂直市場等,“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并不大。”王維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