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了海爾對于智能制造的獨到理解以及海爾集團的未來愿景。
“我們過去是在追趕人家,現在能不能超車呢?有一個詞叫彎道超車,我覺得不太合適,現在應該叫換道超車,就是換一個互聯網的道來趕超世界制造業。”張瑞敏稱,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現在的關鍵是能否轉成智能制造。
作為智能制造的積極踐行者,海爾在智能互聯工廠的建設方面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在張瑞敏看來,“無人工廠”屬于工業3.0的范疇,是自動化的范疇,而海爾的互聯工廠強調的是把用戶連接在一起。
張瑞敏稱,現在一些企業認為只要自動化程度高了就可以,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如果不知道生產出的產品給誰,本來生產1000臺,現在生產5000臺,能有多大作用呢?都堆在倉庫里頭。”在他看來,自動化只能解決高效率的問題,可以讓大規模制造速度變得更快,但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高效率,而是高精度,“如果不能精準的對準所有用戶,這個高效率其實沒有用。”
張瑞敏介紹稱,海爾提出的互聯工廠強調一定要把用戶連接進來,同時,所有的供應商也連接在一起,“和過去的物理概念的工廠完全不一樣,它變成了一個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生態,所以我認為智能制造是一個體系,而不是一個智能設備或產品。”
海爾布局互聯工廠,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體現著海爾對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
“打個比方,如果你有一架非常先進的飛機,但你沒有機場,沒有相應的智能指揮系統,這架飛機就飛不起來,無人工廠也是這種概念。”張瑞敏認為,建成無人工廠并不意味著這個工廠就能和市場連接到一起去,有了無人工廠之后,需要的是把用戶連接上,“機器換人是智能制造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我們的目標是物聯網。”在張瑞敏看來,桌面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速度的問題,而物聯網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及時提供產品與服務。張瑞敏稱,物聯網的概念自提出至今已有17年,但這一概念遲遲沒有引爆,海爾希望未來能夠在全球家電企業當中率先引爆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