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宣布《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已全部發布。“X”是指11個配套的實施指南、行動指南和發展規劃指南,在5大工程實施指南中,“智能制造”成為主攻方向和核心內容,成為解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有關專家表示,從目前來看,“實體經濟”再次進入地方兩會熱詞榜,“智能制造”廣受多地熱捧。目前我國制造業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新三極”格局有望加速形成,而智能制造則成為制造業的新突破口。
據悉,《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以下簡稱《實施指南》)要求“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點聚焦“五三五十”重點任務,即:攻克五類關鍵技術裝備,夯實智能制造三大基礎,培育推廣五種智能制造新模式,推進十大重點領域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集成應用,持續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為構建我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建設制造強國奠定扎實的基礎。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制造業面臨著三類瓶頸和短板:一是勞動生產率有待提升;二是技術創新瓶頸;三是發展不平衡瓶頸。智能制造工程的實施將有助于解決制造業上述三類發展瓶頸,尤其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途徑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智能化。
在金融支持方面,為更好助力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發展,《實施指南》提出將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對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發起設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加強政府、企業信息與金融機構的共享,研究建立產融對接新模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方式。對涉及科技研發相關內容,如確需中央財政支持的,可通過優化整合后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統籌考慮予以支持。
文雁兵表示,智能制造強調大規模、小批量,比傳統生產方式更加注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系統性,相關企業對現有人、財、物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具有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加大資本支持。目前,滬深兩市智能制造概念股深受資金青睞,資金通過資本市場投向智能制造企業,將促進智能制造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