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熱傳,蘋果下一代iPhone設備將支持無線充電技術,據稱,利用該無線充電技術,可讓遠在4.57米開外的新iPhone獲得電量。不過,去年二月也曾有消息稱iPhone 7將配備無線充電,但實際上iPhone 7并無此功能,況且,蘋果始終沒有正面承認自己的無線充電項目。但讓手機擺脫充電線的束縛,同時也讓使用者的生活中少一些線材,多一些輕便和環保,卻是符合消費者的期待與需求的,且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無線充電已成為一個全新的機會領域。
作為未來重要的消費電子潮流,無線充電近幾年將呈現技術成果加快轉換、產品規?;慨a穩步推出的趨勢。據IHS預測,2017年全球無線充電市場將達73億美元,2019年將突破100億美元,而2015年還不足20億美元,4年復合增速超過50%。預計隨著技術提升及商用突破,無線充電將呈現廣闊市場空間。
實現遠距離充電可期
事實上,早在19世紀90年代,號稱愛迪生一輩子的對手尼古拉·特斯拉就發明了“特斯拉線圈”,這項發明能夠通過空氣傳播電力,不過由于種種原因,特斯拉的無線輸電設計并沒有投入到商業應用,但是也正是特斯拉開啟了無線式電力傳播的時代。
直到近年,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成熟,智能設備與終端的全球普及,這項有著早遠積累的技術在商用才逐漸興起。不過,目前所用的“無線充電”技術,指的是可以將手機放在充電板上來充電,不需要充電線。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并不是真正的“無線充電”,因為這種無線充電技術并不能像WiFi信號一樣,通過“空氣”媒介來充電。
但是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進步,遠距離充電己成為現實。業內人士介紹,基于磁共振實現無線充電便是解決方案,即通過傳輸設備和接收器之間磁場共振來傳輸能量,使用這一技術進行無線充電設備充電時,只要二者線圈磁場共振頻率一致,距充體有一定距離也仍能保持充電。
產品日臻成熟 突破瓶頸
其實早在09年的Palm Pre,12 年的Lumia 920 均已推出過配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但市場反應平平,主要由于當時無線充電速度較慢,同時智能手機性能較低對電力消耗有限,電池和充電還尚未成為消費者痛點。但近年來,隨著手機性能提升導致的內置元件增多,屏幕趨于大尺寸,語音視頻影音等造成使用時間劇增,而電池空間由于技術掣肘增長有限,電量不夠已成為手機用戶的最大心病。因此,可以認為目前無線充電的需求臨界點已經來臨。
同時供應端的無線充電產品已日臻成熟,制約瓶頸正在瓦解,目前:
充電標準走向兼容。目前無線充電主流的三種技術標準:Qi 標準、A4WP 標準、PMA 標準。后兩者已在15 年合并成AirFuel Alliance,并宣布互相兼容對方的磁感應和磁振動標準,同時WPC 的Qi 1.2 最新標準在磁感應基礎上也提出了磁共振的方案。至此,三種技術標準均實現了互相兼容,不同無線充電產品間的相互操作和便利性均大獲提升。
充電效率提升。目前無線充電效率在75%-90%之間,高通等諸多廠商均實現90%以上效率,已經與有線充電93%效率相當,充電速度不再緩慢。
充電距離增加。Ossia 公司已經實現了10m 距離全方向的無線充電,同時蘋果與Energous合作,擬實現約4.57 米距離的無線充電,未來房間內各個角落均可充電。
成本下降。以最成熟的手機Qi 5W無線充電模塊為例,接收與發射端的成本分別約為2.2 美元、15 美元,百元人民幣的成本已在消費者承受范圍之內。
無線充電產業鏈
無線充電產業鏈分為方案設計、原材料、器件制造、模組封裝幾個部分,其中:方案設計需要較強研發能力,技術含量及產品附加值高,利潤占比最大。原材料及器件制造環節考驗廠商技術加工水平,技術壁壘較高。模組封裝難度較低,國內廠商能夠迅速布局切入。
無線充電產業鏈環節
潛在市場巨大
無線充電的成本和充電效率正逐步向有線充電趨近,無線充電的限制因素正逐漸破除。相較于有線充電,無線充電具有充電設備可做到隱形、設備磨損率低、應用范圍廣、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等優點,無線充電推廣可期。并且,消費電子、電動汽車領域的巨頭也開始紛紛布局無線充電業務,勢必會帶動本領域內其他廠商的涉入,將大大提高無線充電技術的滲透率。
以智能手表、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是最重要的無線充電應用產品。2015年全球無線充電接收器市場1.44億臺,同比增長超過160%。預計2020年的全年出貨量將達到10億臺,2025年將達到20億臺。電動車無線充電也有百億市場空間。到2020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假設充電設施與電動汽車按1:2的比例來建設,而無線充電技術滲透率為50%。預計至2020年,我國無線充電的市場規模將達到數百億規模。
此外,無線充電在家具、家電、動車組、空間站、衛星、軍艦和航母等領域應用,足以可見其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