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領域的概念滌換速度可說是飛快。從之前紅到發紫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到當前熱得燙人的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每當有新技術名詞進入主流視野,都會引來一大票老司機和新司機蜂擁追風。
其中,被過度援引和信手拈來為品牌鍍金的概念范例以“人工智能”為最典型。像微軟、谷歌、蘋果這樣的行業巨頭基于自家多年積淀的專利與研發成果而誓言以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這并不足為奇。然而,當專業賣搜索資源的百度和屢屢坑隊友的360也興高采烈地加入人工智能戰隊,當玩兒輸入法的搜狗和已變身雜貨鋪的小米也宣稱要全速進軍人工智能疆域,這似乎預示著,過不了多久,人工智能概念恐怕就會演繹出一條從萬眾仰視到群體漠視的陡峭下滑曲線。
而且,拋開科技公司的集體炒作不談,一些曾被跟風廠商隆重祭出的人工智能大殺器到底在用戶中有多大的影響力呢?
谷歌:用AlphaGo炫技 以AI重構服務基礎
今年3月,因與九段選手李世石的一場人機圍棋大戰讓谷歌AlphaGo聲名大噪。谷歌的AlphaGo更側重于2B市場的運用。首先作為一款圍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的出現是為挑戰人類智商,以彰顯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已超越人類,說白了就是谷歌在炫技,突出其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取得的進展。
AlphaGo其實只是谷歌在人工智能市場的基礎產品,隨著AlphaGo的能力不斷提升,其市場用途也逐漸顯現出來。今年谷歌宣布要將Alpha Go和醫療、機器人等進行結合,并已出資2500萬美元投資了一款醫生或患者說出癥狀后即可在互聯網上搜索醫療信息、尋找診斷和處方的人工智能APP。
換句話說,谷歌正在以人工智能技術來重構其面向未來的信息服務的基礎,但對中國用戶而言,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還很難體驗到谷歌搜索服務背后的智能優勢。
微軟:讓人工智能融入人類社會
微軟小冰出現的時機正巧趕上兩年前人工智能剛剛得到業界和輿論廣泛關注的時期,所以因新鮮好奇和市場爭論吸引不少用戶積極的去嘗試所謂的人工智能。小冰是一款語言交互類的人工智能產品,能夠進行自然語義級別的人機對話,并且以情感計算為著力點,試圖成為《超能特工隊》中大白那樣的虛擬人工智能情感伴侶。小冰本身的定位和低介入式的產品功能設計,使得這款既免費又不擾人的人工智能產品獲得了非常多的用戶。
據微軟官方數據顯示,小冰自2014年6月正式發布至今,已經在中國擁有逾4200萬用戶,與用戶間進行了200億次對話。
作為曾經讓微軟重回中國用戶視野的明星產品,伴隨這兩年的發展,小冰儼然成為了微軟人工智能戰略的核心產品。正如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說的,小冰對于微軟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一款人工智能產品。而是一套人工智能基礎架構與通用平臺。所以小冰所秉持的“有用”+“有趣”,“情商”+“智商”的戰略,很可能在更多微軟人工智能產品中被看到。
微軟小冰是現在市場上少數,甚至是唯一真正大規模投入用戶使用,真正被廣大用戶使用起來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產品。在眾多概念炒作的映襯下,微軟還是堅持了大公司所應有的認真與格局。
百度: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在國內人工智能發展,最受矚目的要屬百度。自打吳恩達和張亞勤先后加盟后,業界就對這家互聯網巨頭的人工智能產品抱有期待,而百度也于去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首次推出人工智能產品“度秘”。進入2016年,百度似乎愈發看好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景,李彥宏甚至高調稱互聯網的下一步不是大數據和云計算,而是人工智能。然而李總似乎忘了,幾年前,百度也曾以同樣的高調宣傳過所謂“框計算”的理念……
現實中,百度雖然不吝投入用以與普通用戶建立交互的度秘機器人——繼5月份度秘進入了肯德基餐廳充當點餐機器人之后,百度近期又將度秘應用到了高考上——然而其進展卻也很有限,實可謂“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認證微博的數據來看,迄今度秘的粉絲僅為500多個。
看起來,百度的人工智能產品想要重演大搜索的輝煌,恐怕要比重走一次紅軍長征路還難呢。
圖靈機器人、思必馳、小i:小團隊有大野心 好故事說給投資人聽
對人工智能寄予厚望,卻苦于用戶不捧場,圖靈機器人也面臨著類似的境況。
圖靈機器人在微博上的粉絲數量不到1萬人,比度秘多,不過也沒啥值得驕矜的。倒是這支創業團隊對產品的介紹似乎有違反新廣告法之嫌:中文語境下智能度最高的機器人操作系統…全球領先的中文語義與認知計算平臺…
從拿人工智能祖師爺圖靈的名頭來命名產品,到字里行間都在竭力展現出強大卻反而啟人疑竇的產品介紹,都體現出小團隊的大野心,而且圖靈機器人背后的光年團隊也確實獲得了資本界的青睞。然而即便根據官方說法,截至今年3月,連接圖靈平臺的用戶數也不過是十幾萬量級,沒有形成廣闊堅實的底層用戶基礎,可能是制約著這支小團隊化野心為市場份額的關鍵。
和圖靈機器人情形類似的還有思必馳和小i機器人等或新或老的品牌。產品似乎只在IT垂直媒體的新聞報道里活著和活躍著,而在現實生活中、在社交網絡上卻缺乏影響力與活力。或許這些公司是覺得,只要能跟投資人講個好故事就足夠了吧?
其他那些跟風攪局者:噱頭不一 展示存在感
除上述科技公司外,市場上還有很多跟風攪局人工智能的廠商。比如阿里云在去年推出了名叫 DT PAI的平臺,整合了阿里所使用的機器算法以及深度學習技術,將它們呈現在拖拽使用的簡易界面上——開發者無需編寫新的代碼就能利用 DT PAI預測用戶行為。騰訊微信也發布了一款名為“小微”的語音助手,看功能描述,其實和微軟小冰很像,然而從去年7月至今,似乎產品功能更新推進很慢,至少朋友圈里幾乎見不到關于小微的任何信息。此外,近期,在搜狗輸入法十周年慶典上,王小川表示人工智能將是搜狗輸入法下一階段戰略發展的新方向,尤其在涉及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以及人機交互方面的語音輸入領域。而剛剛殺入財富500強2016年榜單的京東亦宣布名為JIMI的人工智能系統將于今年秋季正式對外開放。至于從來都不甘寂寞的360,周鴻祎教主請到了新大顏水成教授擔任360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并在一封發給公司內部卻被媒體全文刊載的郵件里激動地宣稱:“阿爾法狗所展示出來的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將加速我們在智能機器人方面的發展。”——這個邏輯很神,谷歌人工智能程序的強大能力何以會加速360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外人肯定不容易明白,但教主自己理解和確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