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自新三板以來,上板的企業數從2013年的343家,增長到2015年5074家,甚至有人猜測2016年掛牌企業數量將突破12000家。
在新三板大勢來襲下,LED企業也是蜂擁而至,據不完全統計,發現目前LED企業新三板就已經近70家,而已經申請還未批復的企業也越來越多。
LED產業已從市場換技術轉向資本換技術
縱觀過去,國內LED產業通過引進cree、歐司朗、飛利浦等國外LED巨頭投資,引導外資企業的技術轉移,通過過去幾年消化吸收,最終形成我國獨立自主的LED產業。
到如今,國內上市企業紛紛參與并購案,其中有飛樂音響收購萬喜年、深科技收購普瑞,還有德豪潤達、木林森紛紛表示有意歐司朗照明業務……一批跨國收購,還有像廣晟收購歐司朗手中佛山照明的股權、木林森參股開發晶等等一些重大股權交易,幾乎國內LED上市企業都參與了并購。
除了這些上市的企業之外,還有一批很有競爭力的中心型企業也紛紛參與資本戰,大舉進軍新三板。
從統計的來看,前期以背光顯示、照明及驅動企業為主。當然這些新三板的LED企業之中,不乏圓融光電這樣的芯片企業,其在2015年也是參與并購大潮,收購了青島杰生發力高毛利的UV市場,這在新三板的企業中比較少見,未來或許會更多。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新三板除了現有中小型企業大軍涌入,還有一些像實益達、兆馳等一批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也紛紛獨立沖擊新三板。
從這些企業大舉進軍新三板來看,2016年的資本并購戰升級加劇,上市企業子公司新三板成功,企業的資金和募資會更大,收購的標的也會越來越大,未來LED企業將會呈現上市企業大者恒大,同時企業發展方向更為多元化和細分化。
高毛利市場價格戰周期縮短
2015年LED產業邁入深水區,產業成熟度更進一步,雖然衍生出許多高毛利市場,但是不幸的是,這些藍海市場發展到紅海市場的周期會縮短。
首先,目前這些藍海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可是一旦邁入成長期,就會有更多企業參與競爭,這樣勢必是價格戰,同質化競爭加劇,這樣毛利率會明顯變薄。
其次,目前LED行業的企業本身就存在過剩,在接下來的2年內,除了被并購或者淘汰外,LED企業最快拓展的方向就是現在火熱的高毛利市場。雖然是小市場,但是大機會,必然會成為企業爭奪的蛋糕。
最后,一方面,掛牌新三板的企業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更多在紐約國外交易市場的資金逐漸回流到新三板,這樣導致新三板企業融資變得相對容易,難的是好的項目,這也進一步催生高毛利藍海變成紅海。
這三點將會讓原有的價格戰提速,讓產品技術產業化提速,迫使市場提前進入成熟階段,最后被集中在幾家比較大的企業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