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于彩電業下一代顯示技術主導者,到底應該是有屏的OLED,還是無屏的激光,市場輿論和彩電廠商爭議四起。
其實,真正決定一項顯示技術能否成為市場主導的力量有很多。最關鍵的還是產業鏈強勢推動下的產品市場接受和親民度。
過去,作為自發光的等離子技術,曾經與液晶技術“勢力相當”。但是,最終卻敗給了液晶電視,不是說液晶電視技術有多么的超前和領先。而是液晶產業鏈上的伙伴眾多。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于當前的有屏OLED和無屏激光來說,當前比的不是核心技術,也不是創新能力,而是這條道路上會有多少小伙伴參與和推動。
曾經失語的液晶時代
制芯少屏,一直是中國彩電產業發展最大的痛。這也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彩電市場上,無法像在空調市場上那樣完全占據主動權的根源。中國彩電企業的發展一直受制于外資企業。
在一臺液晶電視的成本結構中,液晶顯示屏的成本占比在45%-50%之間,這意味著這一部分的成本完全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
所以在平板時代初期和中期,外資企業憑借其面板優勢占據行業的領先地位,在全球出貨量的排名中前三名一直是日韓企業。到了后期,中國的面板生產線布局不斷完善,國內彩電企業開始借助中國市場和政策的紅利,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降低成本,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例如海信取代了夏普的市場地位。
雖然一些企業開始引進液晶顯示屏的生產線,但是由于日韓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只轉讓部分低次代生產線給中國。加上中國在這方面的工業體系本身不完善,導致良品率較低且生產出的顯示屏僅能供給低端產品,所以,芯片和液晶顯示屏一直靠進口。
曇花一現的智能時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視可是聯網,內容、軟件的豐富性開始成為彩電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在這一階段,各企業紛紛主打智能電視,甚至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始進軍電視領域,如樂視、小米,并且占據了一定的市場空間。在智能電視領域,中國企業大放異彩,風頭超過外資品牌,甚至海信的智能電視激活用戶已經突破千萬。
當中國企業開始轟轟烈烈的投入智能電視的廝殺時,外資品牌卻忙于更高顯示技術的研究,如OLED技術。隨著內容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以及國家廣電總局的管制,內容的競爭已經不具備差異化優勢,所以各彩電企業又開始了顯示的競爭。這也是為什么OLED和ULED之爭會在這一時刻出現。
不可迷戀的OLED時代
當前,韓國的三星、LG都掌握著OLED技術的絕對話語權,中國雖然已經有面板企業開始投產OLED技術,但是無論從核心技術還是生產條件來看,都無法達到高水平的要求,彩電企業要推OLED技術還是要采購外資企業的顯示屏。
從另一個角度講,掌握OLED話語的外資企業正愁無法大力推廣其上游零部件的時候,當前一些國內企業卻率先在市場上展開爭吵,無形中提升了全球用戶對它們的關注,幫助它們強攻中國市場,這難道不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嗎?
更為讓人憂心的是,一些彩電企業甚至開啟了OLED產品的價格戰,只是為了與ULED搶奪市場份額,先不說OLED面板的采購價格有多高,面板廠家的利潤有多高,先就其自身來說,對于一個還沒有完全普及甚至成熟的新技術,就開始采取價格戰的方式進行推廣,這難道不是殺雞取卵的行為嗎?
必須抓住的激光時代
其實,在新的顯示技術上,每家企業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只要是能夠滿足消費需求,符合自己企業的戰略規劃,就可以了,實在沒有必要去炫耀或者詆毀技術的好壞。
但是,對于中國的彩電企業來說,如果還繼續沿著外資企業已經設計好的從液晶LCD時代向自發光OLED時代路線前進。那么中國彩電產業的發展永遠都面臨著外資企業挾住脖子和命脈。中國企業就永遠走不出外資企業的“技術襁褓”。
所以,所有中國彩電企業都必須要另起爐灶,拉開一條自主定義、自主創新,并且擁有自主話語權的新道路。無疑,激光無屏電視從一開始就打破了外資企業對于顯示面板的制約,這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外資企業的制約,從而有助于真正提升中國彩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同樣,在激光無屏電視上,包括海信、長虹,以及眾多國內企業已經布局研發多們,建立了相對完善和成熟的產業鏈體系。也這是未來中國彩電產業的希望和未來。